
謂臨財不苟得。《左傳·昭公二十八年》:“ 戊 之為人也,遠不忘君,近不偪同,居利思義,在約思純,有守心而無淫行。” 杜預 注:“不苟得。”
“居利思義”是一個漢語成語,其詳細解釋如下:
指面對利益時,以道義為準則,不貪圖不義之財,強調在利益面前堅守原則。
源自《左傳·昭公二十八年》記載:“居利思義,在約思純,有守心而無淫行。”描述春秋時期人物“戊”的品德,意為身處利益中仍能考慮道義,在貧困時保持純潔,堅守本心。
該成語倡導在利益誘惑中保持道德操守,常用于贊揚品德高尚、不貪圖私利的行為。更多曆史背景可參考《左傳》原文或權威詞典。
“居利思義”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根據個人的利益動機來思考和行動。形容一個人或者行為從個人利益出發,考慮問題時隻考慮自己的利益而忽略了其他人或者社會的利益。
根據《康熙字典》的解釋,居利思義的拆分部首是屍(shī),即表示與死亡有關的部首。居利思義的筆畫數目是12畫。
《居利思義》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漢書·藝文志》中,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這個成語通過貶義的方式描述了一種以個人利益為出發點的行為。
居利思義(繁體字)
在古代,居利思義這個成語的寫法可能會略有不同,但意思是相同的。
他隻顧自己利益,完全居利思義。
居功自傲、唯利是圖、利益集團
以利為本、利己主義
公私分明、大公無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