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亡征的意思、亡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亡征的解釋

國家将亡的征兆。《韓非子·亡徵》:“亡徵者,非曰必亡,言其可亡也。” 漢 王符 《潛夫論·思賢》:“雖相去百世,縣年一紀,限隔九州,殊俗千裡,然其亡徵敗迹,若重規襲矩,稽節合符。” 晉 葛洪 《抱樸子·吳失》:“危機急於彍弩,亡徵著於日月。”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亡征"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語義學價值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字源與典籍應用兩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亡"在《漢語大詞典》中釋義為"滅亡,消亡",《說文解字》載其本義為"逃也",後引申指國家覆滅;"征"在《爾雅·釋言》中注為"驗也",指事物變化的先兆。《漢語大詞典》将"亡征"定義為"國家将亡的征兆",特指政治實體衰敗前的預兆性現象。

二、古代典籍例證 《韓非子·亡征》最早系統論述此概念,列舉四十七種亡國預兆,如"好宮室台榭陂池,事車服器玩好"指統治者奢靡無度,《史記·周本紀》載"麋鹿遊于朝"被視作西周将亡的異象。這些典籍記載構建了中國古代政治哲學的預警體系。

三、相關概念辨析 與"兇兆"泛指不祥之兆不同,"亡征"專用于國家層面,具有政治預言性質。《左傳·昭公二十三年》載"社稷無常奉,君臣無常位"的論述,體現了該詞背後"天命靡常"的王朝興替觀。現代漢語中該詞多用于曆史研究領域,指代政權崩潰前的系統性危機信號。

網絡擴展解釋

“亡征”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典籍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國家即将滅亡的征兆。以下是關于該詞的詳細解釋及相關背景:


一、基本定義

“亡征”由“亡”(消亡、滅亡)和“征”(征兆、迹象)組成,字面意為“滅亡的迹象”。根據、記載,該詞最早見于《韓非子·亡徵第十五》,特指國家政權衰敗前的可觀測預兆。韓非子強調:“亡徵者,非曰必亡,言其可亡也”,即這些征兆并非必然導緻滅亡,但預示了滅亡的可能性。


二、曆史背景與經典出處

  1. 《韓非子》的論述
    韓非子在《亡徵第十五》中列舉了四十七條可能導緻國家滅亡的征兆,涵蓋政治、軍事、民生等多個維度。例如:君主昏庸、權臣專權、民心背離等(、)。
    他提出,若一個政權同時具備多種“亡征”,則滅亡風險極大,如“木雖蠹,無疾風不折;牆雖隙,無大雨不壞”(比喻内外因素共同作用導緻崩潰)。

  2. 後世引用
    漢代王符《潛夫論·思賢》和晉代葛洪《抱樸子·吳失》均引用“亡征”一詞,用以警示統治者需及時修正弊政()。


三、應用場景與延伸意義


四、權威性與争議

需注意,韓非子将“國家”與“君主統治”視為一體,部分“亡征”更側重君主個人權力的穩固性,而非廣義的國家存亡()。因此,現代解讀需結合曆史語境,辯證分析其政治哲學内涵。


如需進一步了解《韓非子》原文中的四十七條亡征,可參考《亡徵第十五》全文或相關史學論著。

别人正在浏覽...

拜春白地明光錦白馬津辦稿瓣膜包元畢辭參定懲禦大軍澹如導熱蹈險道義之交東風射馬耳杜米兒版放皓煩拏蜚襳共飨寡怨鬼钗滾被還檄鶴言緩亸嘩世劍輪假人假義紀録影片進究錦州看家狗籠照輪鈎祃禱馬路天使迷性默不做聲女兄漂白穹枝驅爵時德適秝索盧太極圖胎位痌傷文弊文莖嗚囔相圖香雪海霄鴻俠思邪執熂爈系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