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将亡的征兆。《韩非子·亡徵》:“亡徵者,非曰必亡,言其可亡也。” 汉 王符 《潜夫论·思贤》:“虽相去百世,县年一纪,限隔九州,殊俗千里,然其亡徵败迹,若重规袭矩,稽节合符。” 晋 葛洪 《抱朴子·吴失》:“危机急於彍弩,亡徵著於日月。”
“亡征”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典籍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国家即将灭亡的征兆。以下是关于该词的详细解释及相关背景:
“亡征”由“亡”(消亡、灭亡)和“征”(征兆、迹象)组成,字面意为“灭亡的迹象”。根据、记载,该词最早见于《韩非子·亡徵第十五》,特指国家政权衰败前的可观测预兆。韩非子强调:“亡徵者,非曰必亡,言其可亡也”,即这些征兆并非必然导致灭亡,但预示了灭亡的可能性。
《韩非子》的论述
韩非子在《亡徵第十五》中列举了四十七条可能导致国家灭亡的征兆,涵盖政治、军事、民生等多个维度。例如:君主昏庸、权臣专权、民心背离等(、)。
他提出,若一个政权同时具备多种“亡征”,则灭亡风险极大,如“木虽蠹,无疾风不折;墙虽隙,无大雨不坏”(比喻内外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崩溃)。
后世引用
汉代王符《潜夫论·思贤》和晋代葛洪《抱朴子·吴失》均引用“亡征”一词,用以警示统治者需及时修正弊政()。
需注意,韩非子将“国家”与“君主统治”视为一体,部分“亡征”更侧重君主个人权力的稳固性,而非广义的国家存亡()。因此,现代解读需结合历史语境,辩证分析其政治哲学内涵。
如需进一步了解《韩非子》原文中的四十七条亡征,可参考《亡徵第十五》全文或相关史学论著。
亡征是一个词语,它可以表示“战争”或者“征战”。
亡征的部首是亠,并且分别有3个和6个笔画。
亡征的来源是古代汉语。在繁体字中,亡的写法是亡字旁+弯钩,“亡”,而征的写法是彳字旁+印,“征”。
在古时候,亡的写法是“亡”,征的写法是“征”。这种古代写法比较简洁明了。
他们奋力抵抗,勇敢地参与亡征。
亡征可以组成一些词语,比如亡命征途、征服等。
亡征的近义词有战役、作战、出征等。
亡征的反义词有和平、休战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