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ineshop sign] 酒望子
酒店所用的幌子。以布綴竿,懸于門首,作招徕酒客之用。 南唐 李中 《江邊吟》:“閃閃酒簾招醉客,深深緑樹隱啼鶯。” 宋 陸遊 《雨中出門閑望有作》詩:“説梅古謂能蠲渴,戲出街頭望酒簾。” 清 趙翼 《扈從途次雜詠》:“遙知戎帳在,略似酒簾輕。”
“酒簾”是古代酒店懸挂在門外的布制招牌,又稱“酒旗”“酒望子”“酒幌”等,主要用于招攬顧客。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酒簾是古代酒店的标志物,通常用布綴于竿頂,懸挂在店門前。其作用類似現代的廣告牌,通過醒目的标識吸引客人光顧。例如唐代詩人李中在《江邊吟》中寫道:“閃閃酒簾招醉客”,生動描繪了酒簾在招攬醉客時的場景。
酒簾在不同朝代和文獻中名稱多樣,包括酒旗、酒望、招子、望子等。據《韓非子》記載,戰國時期已有懸幟(懸挂旗幟)的習俗,可見其曆史可追溯至先秦時期。
在詩詞中,酒簾常作為市井生活的象征。例如:
需注意“酒簾”與“風簾”的區别:風簾多指遮蔽門窗的簾子(如《初刻拍案驚奇》中的“風簾翡翠”),而酒簾特指酒肆招牌。
酒簾是一個漢語詞語,表示喝醉後的狀态。可以拆分為“酒”和“簾”兩個字。它的部首是酉和巾,其中酉是與酒相關的部首,巾是與簾相關的部首。
根據《康熙字典》,酒簾一詞源自古時候的酒店布簾,在過去的中國,酒店會用布簾來将酒客與外界隔離。因此,酒簾逐漸成為了形容酒醉的人,褒貶含義根據上下文而定。
在繁體字中,酒簾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明顯差異。
古時候漢字寫法一般與現代漢字稍有不同,但酒簾一詞的古漢字寫法與現代漢字相同,沒有變化。
以下是一些關于酒簾的例句:
1. 他喝了很多酒,已經完全酒簾了。
2. 昨晚酒足飯飽後,他醉得像個酒簾一樣。
3. 酒簾下的他說了一些他平時不會說的話。
組詞:酒杯、酒壇、飲酒、醉酒。
近義詞:醉态、酩酊、醉醺醺。
反義詞:清醒、未醉、未酒。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