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招緻禍亂。《左傳·成公十三年》:“君若惠顧諸侯,矜哀寡人,而賜之盟,則寡人之願也。其承寧諸侯以退,豈敢徼亂?”《國語·周語下》:“将焉用飾宮?其以徼亂也。”
“徼亂”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解析:
“徼亂”意為招緻禍亂,強調因某種行為或意圖引發混亂或災禍。例如《左傳·成公十三年》中提到:“豈敢徼亂?”即表達“怎敢招緻禍亂”的謙辭。
不同資料對“徼”的注音存在分歧:
多用于古代政治或外交語境,如勸誡他人避免引發沖突,或自謙表态不主動生事。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多見于古籍研究或文言文分析。
如需進一步了解文獻原文或不同注音依據,可參考《左傳》《國語》相關注釋版本。
《徼亂》這個詞是指國家或社會處于不安定的、混亂狀态的情況。通常用來形容政權動蕩、社會騷亂、秩序失控等情況。
《徼亂》的拆分部首分别是“彳”和“心”,部首的作用是根據漢字的結構和含義進行分類。其中,“彳”表示行走的足迹,引申為行走的意思;“心”表示人的内心、思想等概念。根據字典查詢,這個詞的筆畫數為11畫。
《徼亂》一詞的數據出自《廣韻》一書,是一本古代的韻書,收錄了大量的漢字和他們的讀音、釋義等信息。該詞在古代文獻中的應用并不常見,但在現代漢語中被廣泛使用。
《徼亂》的繁體字為「徼亂」。繁體字是漢字的一種書寫形式,它在台灣、香港以及一些海外華人社區仍然被廣泛使用。
根據《說文解字》,《徼亂》的古代漢字寫法為「徼」和「亂」。古代漢字的形狀和現代漢字略有不同,但其基本意義沒有改變。
1. 這個國家正在經曆一場政治徼亂,人們生活在恐懼和不安中。
2. 社會的徼亂導緻了經濟的崩潰,大家都在為生計苦苦掙紮。
1. 徼求:形容非常、追求不凡的期望。
2. 動亂:形容社會、政權因為某種原因而處于動蕩不安的狀态。
3. 内亂:指一個國家、社會内部發生的混亂和戰亂。
1. 劫掠:形容搶奪、劫持和掠奪等行為。
2. 動蕩:形容社會、政治發生連續且劇烈的變化。
1. 安定:形容社會、國家保持一種平靜、穩定和安甯的狀态。
2. 和平:形容國家、社會沒有戰争、沖突和動亂,一種和諧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