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王寮 ”。天子的官吏。 漢 蔡邕 《汝南周巨勝碑辭》:“遁世無門,屢辭王寮。”《後漢書·崔駰傳》:“于時,太上運天德以君世,憲王僚而布官。” 李賢 注:“憲,法也。僚,官也。言法三王而建官也。” 晉 潘嶽 《河陽縣作》詩:“猥荷 公叔 舉,連陪廁王寮。”
"王僚"一詞在漢語中屬于複合結構,需拆解為"王"與"僚"分别釋義,再結合曆史專名進行解析:
一、"王"的釋義
指古代最高統治者,即君主、帝王。《漢語大詞典》釋為:"古代一國君主的稱號"(《漢語大詞典》第4卷,第699頁)。《說文解字》注:"天下所歸往也",強調其統治權威。
二、"僚"的核心含義
《辭源》釋:"官,官職",如《尚書·臯陶谟》"百僚師師"指衆官。《漢語大詞典》引申為"同官為僚"(《漢語大詞典》第1卷,第1526頁),即同署任職的官員。
古代文獻中常指依附于貴族的侍從,如《詩經·大雅·闆》"及爾同僚"鄭玄箋:"僚,友也",體現等級關系。
三、"王僚"作為曆史專名
特指春秋時期吳國君主姬僚(?—前515年),又稱"吳王僚"。據《史記·吳太伯世家》記載,他是吳王馀昧之子,在位期間(前526—前515年)遣公子光伐楚,後遭專諸刺殺,史稱"專諸刺王僚"(《史記》卷三十一)。其名體現"王"的君主身份與"僚"的宗室血緣(僚為吳王壽夢之孫)。
四、語義關聯性
"僚"在"王僚"中兼具雙重屬性:
參考資料
“王僚”是一個具有曆史和文化雙重含義的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王僚”原指天子的官吏或朝廷高官,亦作“王寮”。其中“王”代指君王,“僚”為官員之意,組合後強調與君主相關的職位或權貴階層。
詞源與發展
在春秋曆史中,“王僚”特指吳國君主姬僚(?—前515年),他是吳王壽夢之孫、夷昧之子,公元前526年繼位,以暴政聞名,最終被勇士專諸刺殺。
需注意語境區分:
“王僚”既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也是春秋曆史的關鍵人物。理解時需結合具體語境,若涉及曆史事件,則指向吳王僚;若為文學或制度讨論,則多取“高官”之義。
埃穢安福國會阿耶白缟陂湖薜蘿衣避讓賢路攙襲禅語丑腳醇厚盜根電力線巅越彫棠堕懶恩雠鲕鲲風燈俯卧革辂更做到艮嶽各抒己見公祭歸耕厚貨後戒華绂解試急激金钗钿合金小蜂伎術苦口逆耳來日大難輪番輪輝論千論萬雒誦麪起餅密行鬧天兒撚髭泥尾匿知蒱盧牽鈎嵰州起柩青眷穰穰宂末攝追收審私望頭條五線譜銜蟬笑矣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