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王寮 ”。天子的官吏。 汉 蔡邕 《汝南周巨胜碑辞》:“遁世无门,屡辞王寮。”《后汉书·崔駰传》:“于时,太上运天德以君世,宪王僚而布官。” 李贤 注:“宪,法也。僚,官也。言法三王而建官也。” 晋 潘岳 《河阳县作》诗:“猥荷 公叔 举,连陪厕王寮。”
"王僚"一词在汉语中属于复合结构,需拆解为"王"与"僚"分别释义,再结合历史专名进行解析:
一、"王"的释义
指古代最高统治者,即君主、帝王。《汉语大词典》释为:"古代一国君主的称号"(《汉语大词典》第4卷,第699页)。《说文解字》注:"天下所归往也",强调其统治权威。
二、"僚"的核心含义
《辞源》释:"官,官职",如《尚书·皋陶谟》"百僚师师"指众官。《汉语大词典》引申为"同官为僚"(《汉语大词典》第1卷,第1526页),即同署任职的官员。
古代文献中常指依附于贵族的侍从,如《诗经·大雅·板》"及尔同僚"郑玄笺:"僚,友也",体现等级关系。
三、"王僚"作为历史专名
特指春秋时期吴国君主姬僚(?—前515年),又称"吴王僚"。据《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他是吴王馀昧之子,在位期间(前526—前515年)遣公子光伐楚,后遭专诸刺杀,史称"专诸刺王僚"(《史记》卷三十一)。其名体现"王"的君主身份与"僚"的宗室血缘(僚为吴王寿梦之孙)。
四、语义关联性
"僚"在"王僚"中兼具双重属性:
参考资料
“王僚”是一个具有历史和文化双重含义的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释义
“王僚”原指天子的官吏或朝廷高官,亦作“王寮”。其中“王”代指君王,“僚”为官员之意,组合后强调与君主相关的职位或权贵阶层。
词源与发展
在春秋历史中,“王僚”特指吴国君主姬僚(?—前515年),他是吴王寿梦之孙、夷昧之子,公元前526年继位,以暴政闻名,最终被勇士专诸刺杀。
需注意语境区分:
“王僚”既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也是春秋历史的关键人物。理解时需结合具体语境,若涉及历史事件,则指向吴王僚;若为文学或制度讨论,则多取“高官”之义。
扳罾法饱暖思淫欲悲愍别籍不大不食言柴粟搀抢叱骂楮墨笔砚倒好儿定形丁忧都来泛涨风炉纷冗浮伤光旁关肃霜海际害目宏规交荐击床借调睫眼间忌门继明劲骨丰肌迹状俊壮看守所可心如意狼突豕窜理窟耧犁伦比论世知人麦饭石媢贤玟琁撚枝堋淫偏航侵陵纃缞桡旃商任水口顺向漱石夙宵宿知调舌涕泗流涟无丝有线霞岭湘汉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