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君的意思、亡君的详细解释
亡君的解释
亡国之君;失权之君。《管子·七法》:“亡君则不然。致所贵非寳也,致所亲非戚也,致所爱非民也,致所重非爵禄也。”《韩非子·八奸》:“所谓亡君者,非莫有其国也,而有之者,皆非己有也。”
词语分解
- 亡的解释 亡 á 逃:逃亡。流亡。 失去:亡佚。亡羊补牢。 死:伤亡。死亡。 灭:灭亡。亡国奴。救亡。兴亡。 灭殁卒兴存 亡 ú 古同“无”,没有。 灭殁卒兴存 笔画数:; 部首:亠; 笔顺编号:
- 君的解释 君 ū 封建时代指帝王、诸侯等:君主。君子(a.旧指贵族、统治者及其代言人;b.指品行好的人,如“正人君君”)。君王。君上。国君。君权。君临。君侧。 古代的封号:商君。平原君。信陵君。长安君。 对对方
专业解析
“亡君”是一个古汉语复合词,其核心含义需从“亡”与“君”的本义及结合后的引申义来理解。根据权威汉语词典及经典文献用例,其详细释义如下:
-
字面本义:逃亡的君主
- “亡”在此取其本义“逃亡、流亡”(《说文解字》:“亡,逃也。”)。指因国家内乱、外敌入侵或其他变故而被迫逃离本国、失去统治地位的国君。
- 例证与出处:此义项在史书中常见。如《左传》等典籍记载的因政变或战败而出奔的诸侯国君,即可称为“亡君”。例如,《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齐襄公乱政,其弟公子纠与小白(后为齐桓公)恐祸及己身而出奔,公子纠在当时情境下可视为潜在的“亡君”(流亡者身份)。(参考《汉语大词典》“亡”字条义项①“逃亡”及“君”字条释义)。
-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古代汉语词典》。
-
引申义:被推翻或已故的君主(特指失国或亡国之君)
- “亡”在此引申为“灭亡、失去”(《广韵》:“亡,灭也。”)。指国家灭亡后失去君主地位的统治者,或泛指已经去世的君主(尤其强调其统治的终结)。
- 例证与出处:此义项更常用且具概括性。如常将夏桀、商纣并称为“亡国之君”,即“亡君”。贾谊《过秦论》探讨秦二世而亡的原因,秦二世即为“亡君”。在追述前朝君主时,亦可称“先朝亡君”。(参考《汉语大词典》“亡”字条义项③“灭亡”及义项④“死”)。
-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古代汉语词典》。
总结核心含义:
“亡君”一词,结合古汉语权威辞书释义及经典文献用例,其核心含义指向失去君主地位或生命的统治者。具体包含两层紧密相关的意思:
- 因逃亡而失位的君主(强调流亡状态)。
- 因国家灭亡而被推翻或已故的君主(强调统治终结的状态)。
用法提示:
该词属于古汉语词汇,现代汉语中较少单独使用,多出现在历史叙述、文言文或成语(如“亡国之君”)中。其具体含义需结合上下文语境判断是侧重“逃亡”还是侧重“灭亡/去世”。
网络扩展解释
“亡君”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多个角度解析:
-
基本含义
指亡国之君或失权之君,即失去国家统治权或被推翻的君主。该词由“亡”(丧失、灭亡)和“君”(君主)组成,强调君主权力的终结状态。
-
历史文献出处
- 《管子·七法》提到:“亡君则不然。致所贵非寳也,致所亲非戚也。”
- 《韩非子·八奸》称:“所谓亡君者,非莫有其国也,而有之者,皆非己有也。”
两处均从治国失策的角度,阐释“亡君”的特征。
-
使用场景
多用于描述历史上的政权更迭或君主覆灭,如商纣王、夏桀等典型亡国之君。现代语境中也可隐喻领导者失去权力或被推翻的情况。
-
延伸理解
该词不仅指君主死亡,更强调其统治合法性的丧失。如《韩非子》指出,亡君虽名义上拥有国家,但实际权力已被架空。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体历史案例,可参考《管子》《韩非子》等相关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慠如巴避被收兵舍朝章骋朢淳庞催切打茶围淡雅祷牲答讪短叹长吁放傲凤鸣朝阳分口妇人攻占够格鹳井圭门牯牛酣燕接着敬始井邑田进深雷大使雷逝良佐灵元龙书寠数马褡子霉烂明婚正配墨妙亭目围齧缺凝翫昵属赔损髬髵噗通憔顇蜻蜓撼石柱日全食蛇跌鼈四乳溯源唐弓特点铜马望杏文斾飨士相天消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