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无所藏匿。语出《书·大禹谟》:“嘉言罔攸伏。” 孔 传:“善言无所伏,言必用。”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奏启》:“后 汉 羣贤,嘉言罔伏。”
“罔伏”是一个古汉语复合词,其含义需从构词和语用角度解析。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罔”通“无”,表示否定;“伏”本义为“俯伏、隐匿”,引申为潜藏、埋没之意。二者组合后,“罔伏”可释为“无所隐匿”或“无法藏匿”,多用于描述真相显露、善恶无所遁形的语境。例如《尚书·汤诰》中“天命弗僭,罔伏攸陈”,即强调天命昭然,万物无法隐藏。
该词在历史文献中常体现伦理评判色彩。如《汉书·王莽传》载“奸慝罔伏,幽隐得宜”,指奸邪之人无法藏身,凸显道德层面的揭露与审判,符合古代“天人感应”思想。现代汉语中虽罕用,但在研究古典文献时仍具重要语义价值,可参考《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单字的训诂考据。
“罔伏”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基本释义
“罔伏”意为“无所藏匿”,指言论或事物完全公开、无隐藏。其中“罔”表否定(无、不),“伏”指隐藏、潜藏,组合后强调坦率、毫无保留的状态。
出处与经典引用
该词源自《尚书·大禹谟》中的“嘉言罔攸伏”,孔颖达注释为“善言无所伏,言必用”,即善言不被埋没,必被采纳。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奏启》中进一步引用此句,形容东汉贤臣直言进谏的风气。
用法与延伸
现代适用性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多见于古籍研究或文学创作中,需结合语境理解其文言色彩。
“罔伏”强调坦荡无隐的状态,需通过经典文献把握其内涵。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成语或例句,可参考古籍注疏或权威词典。
安车软轮百科全书派簿册补台长十八宠敬抽条川流不息除残去秽大卵石锻焊废绝更多规摹傀异横话轰哄狐梨家谍江浒阶屏径截浄洗九些踡局句比字栉居居骏敏局主科取快犊破车良民吏廉静露脸马革裹尸马爵腻粉弄性尚气平陷拼音文字仆旗侵收鹊巢鸠主鹊河阮元瑜伤折实况广播书肺庶萌四楞锏松弛岁酒泝水行舟提唱頽思忘年交挽路吴邓销魂荡魄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