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俘掠的意思、俘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俘掠的解釋

俘獲搶劫。《舊唐書·李密傳》:“入 東都 ,俘掠居人,燒 天津橋 。”《資治通鑒·唐高祖武德二年》:“時 河東 州縣,俘掠之餘,未有倉廪,人情恇擾,聚入城堡,徵斂無所得,軍中乏食。”《新五代史·雜傳·孟方立》:“ 晉 數遣 李存孝 等出兵以窺 山東 ,三州之人俘掠殆盡,赤地數千裡,無復耕桑者累年。”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俘掠”是由“俘”和“掠”兩個語素構成的合成詞,其核心含義指戰争中通過暴力手段捕獲人口并搶奪財物。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俘”特指戰鬥中活捉敵方人員(《漢語大詞典·人部》),而“掠”則強調強行奪取的行為(《漢語大詞典·手部》)。兩者組合後構成動補式複合動詞,完整表達“擄獲人口且劫掠物資”的雙重行為。

該詞在曆史文獻中高頻出現,如《左傳·僖公二十八年》記載晉軍“俘掠諸侯”,《資治通鑒·唐紀》描述安史叛軍“每破一城,俘掠無遺”,均印證其特指軍事征服過程中的系統性掠奪行為。從語義演變觀察,古代詞義側重物質掠奪(《古代漢語詞典》第5版),近現代則強化了對人身自由的剝奪内涵(《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在語用層面,“俘掠”屬于書面語體,多用于曆史叙述或軍事研究領域,與口語中“搶劫”“綁架”形成語體差異。需要特别說明的是,當代國際法已明确禁止戰時俘掠平民的行為,此概念現主要作為曆史研究術語存在(《戰争法公約》第一章第三條)。

網絡擴展解釋

“俘掠”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戰争或沖突中“俘虜人口”并“劫掠財物”的雙重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該詞由“俘”(俘虜)和“掠”(搶奪)組成,指在軍事行動中既捕獲敵方人員,又搶奪財物資源的行為。例如《舊唐書》記載李密軍隊“入東都,俘掠居人,燒天津橋”,體現了對平民的擄掠。

  2. 曆史語境
    常見于史書對戰争暴行的描述,如《資治通鑒》提到唐初河東地區因戰亂“俘掠之餘,未有倉廪”,導緻民生凋敝,反映了其破壞性。

  3. 與相似詞的區别

    • 俘虜:僅指抓獲人員,不涉及財物。
    • 掠奪:側重搶奪物資,可能不包含擄人。 “俘掠”則兼具兩者,如《新五代史》記載孟方立轄區被“俘掠殆盡,赤地數千裡”,強調人財皆失的慘狀。
  4. 現代使用
    該詞現已罕用,多出現在曆史文獻或學術研究中,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雙重含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舊唐書》《資治通鑒》等原始史料。

别人正在浏覽...

柏油保家衛國不脫參天貳地長江三角洲絺索吹垢索瘢詞不逮意大煙斷詞敦倫方足返照回光鳳尾诏風災附設高圓苟狥骨軟斤麻函達憨虎虎黑足呂簡能澗陰稽論九朽一罷缧囚連明理發林帶淩澌亂逆胪脹率陋茅蕝馬入華山沒什麽夢夢齯齒千裡無煙前因棄朝秋霰扔棄刹時升翥籸盆神人史策韬翰天人合一涕霣通古達變土邦土浄無妨遐睠相機險躁暇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