蒐畋的意思、蒐畋的詳細解釋
蒐畋的解釋
狩獵。 晉 葛洪 《抱樸子·君道》:“蒐畋,則樂失獸而得士,識弛網而悅遠。” 唐 元稹 《酬樂天遊西湖》詩:“問俗煩江界,蒐畋想 渭 津。” 清 顧炎武 《雒陽》詩:“文軌同王朔,蒐畋會蔔征。”
詞語分解
- 蒐的解釋 蒐 ō 同“搜”①。 即“茜草”。 筆畫數:; 部首:艹; 筆順編號:
- 畋的解釋 畋 á 打獵。 古同“佃”,耕種。 筆畫數:; 部首:田;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蒐畋(sōu tián)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蒐”和“畋”兩個單字組成,均與狩獵活動相關,常用于指代古代帝王或貴族的田獵行為,兼具軍事演練與禮儀性質。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詳細解析其含義及用法:
一、單字釋義
-
蒐(sōu)
- 本義:指春季狩獵。《說文解字》釋為“春獵為蒐”,強調以圍捕方式獵取禽獸。
- 引申義:
- 聚集:如“蒐集”指收集、搜羅(《左傳·成公十六年》:“蒐乘補卒”)。
- 檢閱軍隊:古代借狩獵活動演練兵陣(《穀梁傳·昭公八年》:“蒐于紅”)。
- 來源:《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影印本。
-
畋(tián)
- 本義:通“田”,指打獵。《爾雅·釋天》載:“春獵為蒐,夏獵為苗,秋獵為狝,冬獵為狩”,其中“畋”泛指四季狩獵。
- 引申義:
- 耕種:與“田”互通,如“畋漁”即耕田捕魚(《尚書·多方》:“畋爾田”)。
- 來源:《爾雅正義》上海古籍出版社點校本。
二、複合詞“蒐畋”的釋義
蒐畋合并後特指有組織的狩獵活動,常見于描述古代禮儀性田獵,具有以下特征:
- 軍事訓練性質:
古代帝王通過蒐畋演練陣法、檢閱軍隊。如《左傳·隱公五年》:“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于農隙以講事也。”
來源:《春秋左傳注》楊伯峻編著,中華書局。
- 禮儀規範:
需遵循時節與禮制,如《周禮·夏官·大司馬》記載四季狩獵的不同名稱與規則,春季“蒐田”以選拔車徒。
來源:《周禮譯注》楊天宇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 生态保護意識:
古人強調“不麛不卵”(不殺幼獸、不取鳥卵),體現可持續狩獵理念(《禮記·曲禮下》)。
來源:《禮記譯解》王文錦譯解,中華書局。
三、文化内涵與演變
- 政治象征:蒐畋是王權展示的場合,如唐代皇帝狩獵兼具娛樂與震懾邊疆的功能(《新唐書·禮樂志》)。
- 文學意象:詩詞中常以“蒐畋”渲染皇家氣派,如司馬相如《上林賦》:“于是乎背秋涉冬,天子校獵。”
- 現代轉義:當代漢語中“蒐”多作“搜集”用(如“蒐羅史料”),“畋”已罕用,複合詞“蒐畋”僅存于古籍研究。
參考文獻
-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
- 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周禮注疏》,中華書局。
-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
- 王文錦《禮記譯解》,中華書局。
- 司馬相如《上林賦》,收錄于《文選》,上海古籍出版社。
(注:以上來源為權威學術出版物,鍊接因平台限制未提供,讀者可通過出版社官網或學術數據庫檢索。)
網絡擴展解釋
“蒐畋”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析:
1.基本含義
“蒐畋”由“蒐”和“畋”組成,字面意思為狩獵,特指古代君主或貴族進行的田獵活動。其中:
- 蒐(sōu):本義為茜草(一種可染色的植物),後引申為春季狩獵,強調搜尋獵物的行為。
- 畋(tián):指打獵或耕種,此處取“獵取”之意。
2.詞義擴展
在古代文獻中,“蒐畋”不僅指具體狩獵行為,還被賦予政治和軍事象征意義,如:
- 象征君主通過狩獵檢閱軍隊、訓練士兵(如《左傳》中“蒐乘補卒,秣馬利兵”);
- 引申為追求目标或野心,如成語用法中表示“搜尋獵物”的隱喻義。
3.古籍用例
- 晉代葛洪《抱樸子》:“蒐畋,則樂失獸而得士”;
- 唐代元稹詩句:“蒐畋想渭津”;
- 清代顧炎武《雒陽》:“蒐畋會蔔征”。
4.現代釋義
現代漢語中,“蒐畋”已較少使用,多作為古語詞或文學典故出現,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狩獵或追求目标的含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蒐”和“畋”的單獨釋義或古籍引用,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八拜白檢綳爬吊拷鞭擗向裡插蠟燭鄽阛沖擊波單露道橋鬥奪二藏肛瘘甘言厚禮鈎深圖遠篝石詭髻鬼眼涵芬樓毀呰僭踰斠改交查擊缻鏡斷金石交緊騰騰久系踽踽獨行脍手懶鬼廉貪料世柳芳曆眇年逆迹驽乘乾首傾筐倒庋窮飲齊舍齊嶄嶄铨調熔點識荊恨晚瘦骨嶙峋書客數往知來四推馊酸田坑石天啓體變頑騃沃泉烏嗥閑錢補笊籬蕭關消流邪書脅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