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小口大腹的瓦器。《易·坎》“用缶” 三国 魏 王弼 注:“处坎以斯,虽復一樽之酒,二簋之食,瓦缶之器,纳此至约,自进於牖,乃可羞之於王公,荐之於宗庙,故终无咎也。” 唐 李商隐 《行次西郊》诗:“浊酒盈瓦缶,烂穀堆荆囷。”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藕花》:“﹝儿辈﹞辞 镜湖 之深,而居瓦缶之浅。”
(2).古代陶土制的打击乐器。 宋 欧阳修 《绿竹堂独饮》诗:“忧从中来不自遣,强叩瓦缶何譊譊。” 清 杜岕 《雪兴》诗:“素甆看静夜,瓦缶发悲歌。”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七:“﹝诗﹞有声无韵,是瓦缶也。”
瓦缶,汉语词汇,指一种古代常见的陶制容器,具有特定的形制与文化内涵。以下是基于汉语词典及典籍的详细解释:
瓦缶(wǎ fǒu)指用陶土烧制的小口大腹的盛器。
《说文解字》释“缶”为“瓦器,所以盛酒浆”,点明其材质(陶瓦)与核心功能(盛装液体)。其形制特征为口部收敛、腹部宽大,属古代日用器皿。
材质
以黏土塑形后高温烧成,质地粗朴,易碎。区别于金属器(如钟鼎),瓦缶成本低廉,为平民常用器具。《康熙字典》引《尔雅·释器》称“盎谓之缶”,注曰“盆也”,说明其形似盆瓮。
形制分类
质朴象征
因材质粗陋,瓦缶常与“黄钟”对举,喻指平凡或低贱之物。如《楚辞·卜居》:“黄钟毁弃,瓦釜雷鸣”,以“瓦釜”(同瓦缶)喻庸才当道。
礼乐功能
先秦时为重要乐器,《诗经·陈风·宛丘》有“坎其击缶”之句,说明其用于民间歌舞伴奏。后因音色质朴,渐被编钟等取代。
今多用于成语与书面语:
(注:因部分古籍无直接在线权威链接,建议通过图书馆或学术数据库如“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ctext.org)核查原文。)
“瓦缶”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综合解析:
基本释义
“瓦缶”指小口大腹的陶制容器,常见于古代贫苦人家,用于盛水或食物。例如《周易》中提到的“瓦缶之器”即指此类日常器皿。此外,它也是古代陶土制成的打击乐器,属于简易的礼乐工具。
引申含义
该词常被用来比喻身份低微或事物粗陋,如成语“黄钟瓦缶”中“瓦缶”与贵重乐器“黄钟”形成对比,形容优劣悬殊。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行次西郊》中“浊酒盈瓦缶”也以瓦缶暗喻生活的简朴潦倒。
相关用法
若需进一步了解其历史背景或文学用例,可参考《周易》《庄子》等古籍,或查阅权威词典中的详细注解。
标新创异笔帽碧松烟财用登迈刁顽地皮地羊顿刀犊子放缺漨浡俸恤分判佛母附缠胕肿高眼鲽缓纵徽文诲育牋檄唶嚄节行竞骛金界莙荙菜隽妙开市考问刻屈蔻丹宽刑懒办法冷冷连续报道麦秋谩諕慢件毛啬密差明彻瞙瞠母陀罗扭亏怒恚七伤攘磔山峰升堂拭玉送汤遂许天眚条形铁线莲晩籁瑕咎乡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