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國君擁有俸祿而不給予臣下。《管子·侈靡》:“毋全祿貧國而用不足,毋全賞好德惡亡使常。” 尹知章 注:“欲全其祿,不以與下,則賢去而人散,故國逾貧而逾不足也。”
(2).舊時指按其官職而給予全部薪俸。《舊唐書·盧從願傳》:“以年老抗表乞骸骨,乃拜吏部尚書,聽緻仕,給全祿終身。”
“全祿”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兩類解釋:
指國君獨占俸祿而不分給臣下
源自《管子·侈靡》:“毋全祿貧國而用不足”,意指君主若獨享俸祿不賞賜臣子,會導緻人才流失、國家貧困。
示例:尹知章注:“欲全其祿,不以與下,則賢去而人散。”(見)
指官員領取全部薪俸
古代官員退休或任職期間,按官職級别領取全額薪俸,稱為“全祿”。如《舊唐書》記載盧從願退休後“給全祿終身”。
作為姓名組合,“全”指完整、完美,“祿”象征福氣、財富,組合後寓意積極豁達、財運亨通。
“全祿”的核心含義與古代政治經濟制度相關,多用于曆史文獻;作為姓名時則寄托美好寓意。需注意區分其古漢語詞義與現代專有名詞用法的差異。
《全祿》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全祿》的第一個漢字“全”是由 “入”部和“玄”部組成,拆分後的筆畫數是5+10=15。
《全祿》的第二個漢字“祿”是由 “示”部和“彐”部組成,拆分後的筆畫數是5+3=8。
《全祿》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最早出現在古文典籍中。它來源于古代思想家對于道德、美德和幸福生活的思考與探索。
在繁體字中,全祿的寫法仍然保留,沒有任何改變。
在古代,全祿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
《全》字的漢字寫法在古代是“㝵”,它的筆畫更加繁複一些。
《祿》字的漢字寫法在古代是“簏”,字形更加複雜。
1. 他因為努力工作,獲得了豐富的物質和精神全祿。
2. 這位賢明的君王注重國家的治理,使百姓能夠享受到普遍的全祿。
1. 全權:指某人擁有全部的權力。
2. 祿位:指官員的職位和地位。
1. 全境:指整個地區或國家的範圍。
2. 福祿:指幸福和福氣。
1. 杯水車薪:指不足以解決問題或滿足需要的微小幫助。
2. 不幸:指不幸的遭遇或處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