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機警敏捷。《新唐書·方技傳·王遠知》:“ 遠知 少警敏,多通書傳,事 陶弘景 ,傳其術,為道士。”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孫逖》:“ 逖 , 博州 人。幼而有文,屬思警敏,援筆成篇。” 清 薛福成 《庸盦筆記·史料二·慈安皇太後聖德》:“ 西宮太後 性警敏,鋭於任事。”
“警敏”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由“警”(警覺、敏銳)和“敏”(敏捷、靈活)二字構成,形容人反應迅速、洞察力強且行動果斷。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機警敏捷,強調對事物的敏銳覺察和快速反應能力。例如,《新唐書》中記載的“少警敏”即描述人年少時便具備機警聰慧的特質。
構成分析
使用場景
多用于贊揚他人的智慧與應變能力,例如:
例句參考
其他延伸
該詞也用于姓名寓意,表示希望孩子具備機敏聰慧的品質。
若需更多例句或曆史典故,可參考《新唐書》《庸盦筆記》等文獻。
《警敏》是一個名詞,意思是具備警覺和靈敏的特點或能力。它描述了一個人在面臨危險或險情時能夠快速反應和做出正确判斷的能力。
《警敏》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言」和「心」。其中,「言」表示與說話、思考、表達相關的意義;「心」表示與感情、意志、思維等心理活動相關的意義。這兩個部首分别在詞的左右兩側。
《警敏》這個詞總共有9個筆畫,分别是「讠(2)」、「心(4)」、「貝(3)」。
《警敏》一詞源于漢語,是由現代漢語詞彙構成的。漢字文化源遠流長,詞語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古代。《警敏》以其清晰明了的意義和較為簡練的表達被廣泛使用。
《警敏》的繁體字形為「警敏」,與簡體字形相同。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沒有特定的字形來表示現代漢字「警敏」。古時候的表達方式可能會有所變化,因為漢字的形态不斷演變和發展。
1. 他的警敏的反應使他在緊急情況下保護了家人。
2. 她發現了附近有可疑的行為,展示了她的警敏觀察力。
1. 警覺:指對周圍環境和情況敏感并隨時保持警惕的狀态。
2. 靈敏:形容人在感知、反應和判斷方面具有敏銳、敏捷的能力。
1. 敏銳:指人對事物反應迅速、感應靈敏的狀态。
2. 警覺:指人對周圍環境的變化保持警惕,以便及時做出反應。
1. 遲鈍:指人在感知、反應和判斷方面缺乏敏銳和機智。
2. 麻木:指人對外界的刺激缺乏敏感,反應遲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