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畫着青雀的軍旗。亦省稱“ 青旌 ”。《禮記·曲禮上》“前有水,則載青旌” 唐 孔穎達 疏:“青旌者,青雀旌,謂旌旗。軍行若前值水,則畫為青雀旌旗幡,上舉示之。所以然者,青雀是水鳥,軍士望見則鹹知前必值水而各防也。”
“青雀旌”是古代軍事中使用的旗幟,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詞義 指畫有青雀圖案的軍旗,主要用于行軍标識。其中「青雀」指青色水鳥(如翠鳥),「旌」為旗杆頂端飾有羽毛的旗幟,常用于指揮或信號傳遞。
二、曆史溯源 最早見于《禮記·曲禮上》記載:“前有水,則載青旌”,唐代孔穎達疏解稱:“青雀旌謂旌旗,軍士望見則知前必值水而各防也”。說明其核心功能是行軍時通過青雀圖案提示前方水域,士兵見此旗需做好涉水準備。
三、功能擴展 • 地理預警:青雀作為水禽象征,用于标識水域地形(如河流、沼澤) • 軍事信號:與「鳴鸢旌」(鸢形旗)等構成古代行軍預警體系 • 禮儀象征:部分典籍記載其可作為受降标志,因青色代表生機,持此旗表不殺之意
四、别稱考辨 常簡稱「青旌」,但需注意:
青雀旌是指古代傳統文化中的一種樂器,它用來示威或升旗時奏樂,傳達信號。
青雀旌的拆分部首:青(靑):靑部 雀:雀部 旌:旌部
青雀旌的總筆畫數為:23畫
青雀旌這個詞最初由青(靑)和雀兩個字組成,後來加上了旌字。青字意味着青綠色,雀字意味着鳥類。青雀的形象被賦予旌字的象征意義,形成了青雀旌。
在繁體字中,青雀旌的寫法為青鵲旌。
在古代,青雀旌的漢字寫法與今天略有不同。青雀寫作靑雀,旌寫作旍。所以,古時候寫作靑雀旍。
青雀旌在古代被視為一種重要的音樂器械。
青雀旌沒有常用的組詞搭配,因為它本身就是一個詞組。
青雀旌的近義詞是鵲旌。
青雀旌的反義詞是其他樂器的名稱,例如:琴、箫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