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模子把泥制成土磚。 元 劉君錫 《來生債》第一折:“俺家裡又不蓋房脫坯,你都來做甚麼?” 周立波 《暴風驟雨》第一部三:“我可得先走一步,明兒還着忙脫坯,秋後好拔炕。”
“脫坯”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tuō pī,其核心含義為用模子将泥土制成土磚,主要用于傳統建築或火炕搭建。以下是詳細解釋:
脫坯指通過木制模具(坯模子)将黏土加工成特定形狀的土磚。根據用途不同,坯可分為兩類:
部分資料提到“脫坯”可比喻“擺脫困境”(如),但此用法較少見,且權威詞典(如漢典、滬江詞典)均未收錄該引申義,可能為方言或特定語境下的延伸表達。
如需進一步了解制作細節或曆史背景,可參考來源:(雄安記憶)、(牛崇嶺:脫坯)、(脫坯造句)。
脫坯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指建築物的主體結構建成後,進行内外牆面、地坪等飾面工程的施工階段。在房地産行業中,脫坯也被用來表示房屋建築從地基開始建造的過程。
脫坯的拆分部首是⺅(肉),拆分筆畫為17畫。
脫坯的字源于古代漢字,它的繁體字為「脫坡」。
在古代漢字中,「脫坯」一詞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其基本構造是由「肉」和「坡」兩個字形組合而成,「肉」表示物體的結構,而「坡」表示地勢的高低起伏。
1. 這座房屋已經脫坯,即将進入裝修階段。
2. 經過一個月的施工,新項目已完成脫坯。
組詞:脫皮、脫産、脫俗
近義詞:開工、動工
反義詞:打地基、立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