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贯的意思、脱贯的详细解释
脱贯的解释
付钱。古时用方孔钱,皆以绳贯,故称。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阿绣》:“女将觅父, 刘 止之曰:‘无须,但言其价,我不靳直耳。’女如言,故昂之, 刘 不忍争,脱贯径去。”
词语分解
- 脱的解释 脱 ō 离开,落掉:脱产。脱发(?)。脱节。脱离。脱落。脱贫(摆脱贫困)。脱稿(完成著作)。脱手。摆脱。挣脱。临阵逃脱。 遗漏:脱漏。脱误。脱文(因抄刊古书而误脱的字。亦称“夺文”)。 取下,除去:脱
- 贯的解释 贯 (貫) à 古代穿钱的绳索(把方孔钱穿在绳子上,每一千个为一贯):“贯朽而不可校”。腰缠万贯。 穿,通,连:贯穿。贯串。贯通(a.连接,沟通;b.对学术等全部透彻地了解)。连贯。贯注。贯彻。贯珠(
专业解析
"脱贯"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可从字义和古籍用例两方面理解:
一、基本释义
"脱"指脱离、逃脱;"贯"在此处有两解:
- 籍贯、乡贯:指户籍所在地。故"脱贯"字面意为脱离原籍贯、离开故乡。
- 穿钱的绳索:引申为束缚、约束。故"脱贯"可比喻挣脱束缚、获得自由。
二、古籍出处与用例
该词多见于古代文献,现代汉语已罕用:
- 指脱离户籍/流亡:
- 《后汉书·郭伋传》:"伋因言选补众职,当简天下贤俊,不宜专用南阳人。帝纳之。伋前在并州,素结恩德,及后入界,所到县邑,老幼相携,逢迎道路。所过问民疾苦,聘求耆德雄俊,设几杖之礼,朝夕与参政事。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谓别驾从事,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是时朝廷多举伋可为大司空,帝以并部尚有卢芳之儆,且匈奴未安,欲且试之,征拜颍川太守。永平四年,坐考陇西太守邓融,听任奸吏,策免,削爵士。后特征为河南尹。时赵、魏旧贼虽降,犹怀反侧,伋到郡,招怀山泽亡命,皆诣伋降。伋因言:'昔卫青不斩苏建,今奈何杀降?'帝从之。其后脱贯之盗,悉归伋。" (此处"脱贯之盗"指脱离户籍、流亡为盗的人)。
- 《宋书·武帝纪中》:"此州积弊,事故相仍,民疲田芜,杼轴空匮,加以旧章乖昧,事役频苦,童耄夺养,老稚服戎,空户从役,或越绋应召,每永怀民瘼,宵旰忘倦,而亟患未弭,刑罚尚繁,兴言念此,每深矜愍。主者详为条格,速施行。又近北脱贯之民,多寄寓此境。" (此处"脱贯之民"指从北方脱离原籍流亡到此地的百姓)。
三、词义演变与现代使用
"脱贯"作为固定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基本消亡,其含义被"离乡"、"流亡"、"脱籍"、"挣脱束缚"等更常用的词语所取代。今人阅读古籍时需结合上下文理解其古义。
主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 (权威工具书,收录古汉语词汇及书证)
- 《辞源》 (侧重探求古汉语词义来源及演变)
- 《后汉书》 (南朝宋·范晔撰,二十四史之一)
- 《宋书》 (南朝梁·沈约撰,二十四史之一)
网络扩展解释
“脱贯”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存在差异,需结合具体来源分析:
1.主流含义:付钱
根据高权威性来源(、),“脱贯”指古时用绳串方孔钱(铜钱)支付的行为。因钱币需用绳子贯穿成串,故“脱贯”引申为付钱的动作。例如《聊斋志异·阿绣》中“脱贯径去”即描述付钱后离开的情景。
2.其他解释:摆脱束缚
部分中等权威性来源()提到“脱贯”可比喻解除束缚或障碍,由“脱”(解除)和“贯”(贯穿)组合而来。但此释义未见于其他权威文献,可能为引申义或误传,需谨慎参考。
使用建议:
- 优先采用“付钱”义项,尤其在古文或历史语境中。
- 若遇到“摆脱束缚”的用法,需结合上下文及可靠典籍进一步验证。
如需更详细例证,可查阅《聊斋志异》原文(参考)或古汉语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百夫良报告抱卵閟蠋草虫打捞船地地道道鞮鞻氏冬烘头脑抖颤废置粉荔负带鶝鶔遘罹广宴贵幸汩没嘿哎环堵缓留花判胡哄秽贱嘉澍矜吝金马碧鸡赳桓狷狷卷束荔枝马齿徒增蛮獠靡獘鸣阳凤弄潮频婆果破步窍生生齐钺取当阒沈饶先肉人入谷身薄诗调是即诗圣水场钱颂歌讼件陶渔铜钞头水未平伪证夏采下工夫现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