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雕琢描摹。 清 王夫之 《薑齋詩話》卷二:“徵故實,寫色澤,廣比譬,雖極鏤繪之工,皆匠氣也。”
“镂繪”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含義 由“镂”(雕刻)和“繪”(繪畫)組成,字面指雕刻與繪畫的精細技藝。後引申為對事物或文字的細膩描摹,強調工藝或表達的精緻程度。
二、詳細解釋
工藝層面
原指通過雕刻(如玉石、木材)和繪畫(如紙張、織物)展現高超技藝,常見于傳統手工藝領域。
文學與藝術層面
清代王夫之在《姜齋詩話》中批評過度雕琢文辭的現象,認為“雖極镂繪之工,皆匠氣也”,即刻意堆砌辭藻反而失去自然美感。此處“镂繪”比喻對文字的精雕細琢。
三、用法特點
示例:
“這首詩雖用典繁複、辭藻華麗,卻因過分镂繪而失了意境。” ——此句即體現其批評性用法。
《镂繪》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的意思是利用刀、刨等工具在平面上雕刻出圖案或圖像。在藝術領域中,它通常指的是利用刻刀雕刻在木材、竹簡、石頭等表面上創作的一種技法。
《镂繪》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分别是镂部和繪部。其中,镂部是由“钅”和“刀”兩個部首組成,表示與金屬和刀有關,代表了與雕刻相關的含義;繪部則是由“纟”和“會”兩個部首組成,表示與線條、繪畫有關,代表了與繪畫相關的含義。整個詞的總筆畫數為17畫。
《镂繪》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秋水》一篇中。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一緻,即「鏤繪」。
古時候,《镂繪》這個詞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例如,在《說文解字》中,可以看到《镂繪》寫作「鏤繪」或「屚繪」。這些寫法仍然保留了與原詞相似的含義。
1. 他使用镂繪的技法将山水畫中的山石、樹木栩栩如生地刻畫出來。
2. 這幅木刻作品采用了镂繪工藝,将靈動的花鳥形象展現得栩栩如生。
3. 在古代,镂繪在宮廷藝術作品中得到廣泛應用,為後世留下了許多珍貴的藝術品。
1. 镂刻:指利用刀具在物體表面刻出花紋、圖案等。
2. 繪畫:指用畫筆在紙、布或其他媒介上創作形象藝術的行為。
3. 刀工:指刀具使用的技藝和水平。
4. 雕刻:指利用雕刻刀等工具在材料表面切割、雕琢出圖案、形象等。
近義詞:
1. 雕琢:指用刀、器械等工具把材料刻鑿成形,也可用來指人的修飾、熏陶。
2. 刻畫:指用刀、筆等工具在平面上描繪出形象或形容人物性格、神态等。
3. 雕塑:指用各種材料雕刻創作立體的藝術作品。
反義詞:
1. 平刻:指在平面上進行刻畫,一般不會有明顯的立體感。
2. 塗鴉:指隨意地、無目的地在牆壁、地面等上面塗寫或繪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