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all;tumble;somersault] 〈方〉∶跟鬥
(1).以頭抵地,将身體颠倒翻過去的動作。 宋 王安石 《訴衷情令·又和秀老》詞:“莫言 普化 隻颠狂,真解作津梁。驀然打個筋鬥,直跳過 羲皇 。” 元 楊顯之 《酷寒亭》第二折:“蜘蛛網内打筋鬥,鵝毛船上邀朋友。”《古今小說·張道陵七試趙昇》:“撲通的一聲,六魔齊跳入水,在水中連翻幾箇筋鬥。”
(2).失去平衡而摔倒。如:栽筋鬥。
亦作“ 觔兜 ”。1. 唐 代散樂的一種。翻跟鬥。 唐 段安節 《樂府雜錄·鼓架部》:“尋橦、跳丸、吐火、吞刀、旋槃、觔鬥,悉屬此部。”
(2).跟頭。 元 高文秀 《襄陽會》第三折:“某正在空地上學打觔鬥。” 明 吾丘瑞 《運甓記·牛眠指穴》:“釘釘捉七,以會鬭牌買快,虎跳觔兜。”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鴿異》:“飛與簷齊,且鳴且鬭,每一撲,必作觔鬥。” 魯迅 《華蓋集·忽然想到(五)》:“但是,當學生們成了大群,襲擊他們的敵人時,不是遇見孩子也要推他摔幾個觔鬥麼?”
(3).比喻失敗或出丑。常與“栽”字連用。 洪深 《趙閻王》第一幕:“要是我這觔鬥,栽在他的手裡,那才真有個夠受的。”
“筋鬥”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多層次的解釋:
指以頭抵地、身體倒翻的動作,即常見的“翻跟鬥”。該詞在方言中常被稱作“跟鬥”,常見于雜技、武術或日常肢體動作描述中。例如《紅樓夢》中提到“把那小孩打了一個筋鬥”,即指身體失衡摔倒的動作。
在不同文獻中,“筋鬥”也作“觔鬥”“斛鬥”“跟鬥”等,均為諧音異體字。
以上信息綜合自權威詞典、古籍及語言學考證,如需進一步溯源可參考《樂府雜錄》《戰國策》等文獻。
《筋鬥》這個詞最常見的意思是指體操、武術等動作中的翻身動作,也可指人在空中進行翻滾、旋轉的動作。這種動作一般需要一定的技巧和力量,常作為表演或競技的一部分。
《筋鬥》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拆分之後的部首是⺼和⺝。它的總筆畫數為10,依次是一橫、一點、丁字旁、丨、廠字旁、一豎、一撇、一捺、一點、一撇。
《筋鬥》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至古代漢語,起初用來形容牛、馬、鹿等動物在運動中騰躍的姿态。後來逐漸演變為指人體在空中進行翻滾、翻身的動作。在繁體字中,筋鬥的寫法是「轉身」。
根據古代文字發展的演變,古時候寫「筋鬥」的漢字形式可以有所不同。例如,在金文的時期,「筋鬥」的寫法為「⺮即」;在隸書的時期,則寫作「⺮竇」。這些不同的字形反映了漢字的演變和書寫風格的變化。
1. 他在體操比賽中完成了一個漂亮的筋鬥動作。
2. 街頭的雜技演員表演了一連串驚險的筋鬥動作。
3. 老師示範了如何做一個完美的筋鬥,同學們都躍躍欲試。
常見的與「筋鬥」相關的組詞有:
1. 前撲筋鬥:指體育運動中,在前空翻的基礎上完成翻身固定動作。
2. 後空翻筋鬥:指體育運動中,在後空翻的基礎上完成翻身固定動作。
3. 大飛筋鬥:指人在空中進行的大幅度旋轉和翻轉。
與「筋鬥」意義類似的近義詞有:空翻、翻跟頭、翻滾。
反義詞可按照動作的不同維度來考慮,如「靜止」、「安穩」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