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讬辭的意思、讬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讬辭的解釋

(1).謂以言辭囑托。 漢 劉向 《說苑·善說》:“中士可以託辭,下士可以託財。”

(2).猶設喻。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諧隱》:“ 莊姬 託辭於龍尾, 臧文 謬書於羊裘。”

(3).飾詞,找借口。 宋 司馬光 《涑水記聞》卷九:“尚主,辭以昔嘗賜姓,其餘皆託辭以拒之。” 清 楊恩壽 《坦園日記》卷七:“十六日,陰。 文安 招飲,已赴矣,因有惡客,託辭而遁。” 王西彥 《古屋》第四部二:“她託辭把兩個小孩子帶往母親家裡,自己便和 秦一冰 遠遠地跑了開去。”

(4).謂借文辭表達。 宋 李觏 《前進士廖君墓表》:“以石表未立,捧其鄉先生屯田郎中 李公 之狀來, 覯 嘗辱君遊,謹撮其要,託辭左方。”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讬辭”的詳細釋義(漢語詞典角度)

“讬辭”(現多寫作“托辭”),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讬(托)”和“辭”構成,屬動詞性短語,核心含義為借故推脫或假借言辭表達。其釋義可從以下兩方面展開:


一、本義:借故推脫

指以某種理由為借口,回避責任或拒絕某事。

例句:

他常以忙碌為讬辭,推掉不必要的應酬。

權威參考: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托辭”釋為“推托的借口”,強調其“回避實質”的用法。


二、引申義:假借言辭表達

指通過言語委婉表達真實意圖,或借他事隱喻本意,常見于古代詩文創作。

例句:

屈原在《離騷》中讬辭香草美人,抒發政治理想。

權威參考:

《漢語大詞典》指出“讬辭”可指“借事寄意”,屬修辭手法,如《文心雕龍》中“比興”之法的應用。


詞源與結構分析


主要參考文獻: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2.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注:因未搜索到可引用的線上詞典鍊接,此處僅标注權威紙質文獻來源,确保釋義的學術可靠性。)

網絡擴展解釋

“讬辭”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含義

  1. 以言辭囑托
    指通過語言将事務或心意委托給他人,如漢代劉向《說苑·善說》中的例句:“中士可以讬辭”,意為中等人才可被托付言辭表達。

  2. 設喻或借代
    引申為借用比喻或象征性的語言表達深層含義。

  3. 借口或飾詞
    現代常見用法為“找借口”,即用婉轉的言辭掩蓋真實意圖,如“他常讬辭推脫責任”。


二、詳細解析


三、使用場景

  1. 文學創作:古代文人常委托他人代寫書信或文章,如奏折、詩賦等。
  2. 正式場合:現代可用于描述外交辭令或正式文書中的委婉表達。
  3. 日常交際:指以借口回避問題,如“他以忙碌為讬辭婉拒邀約”。

該詞在不同語境中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尤其在古文閱讀時需注意其曆史用法。

别人正在浏覽...

哀懼白毛保右悲慘杯棬鼻赤不消殘篇斷簡镵鼎摧身碎首兌坊阿時俯沖缟素俇攘刮語燒書恍恍惚惚嘉谟蒹葭倚玉樹經谶積時累日絶色龛窟苛捐雜稅口費口讷蘭訊老頭連疏靈辰淩飛臨搨魯人回日綠營呂祖蠻靴毛褐茂着免绖鳴鑼赧顔苟活偏州掐牙清易繞組散齋賞服沙丸蝕耗水淬頌椒挺挺投附突沖危行無節無往不利顯道神獻謀小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