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篇斷簡的意思、殘篇斷簡的詳細解釋
殘篇斷簡的解釋
同“ 殘編斷簡 ”。 明 李贽 《子由<解老>序》:“ 子由 乃獨得微言於殘篇斷簡之中,宜善發《老子》之藴,使五千餘言爛然如皎日。”
詞語分解
- 殘篇的解釋 殘留的詩文。 唐 方幹 《過朱協律故山》詩:“殘篇續《大雅》,稚子托諸生。”
- 斷簡的解釋 見“ 斷簡殘編 ”。
網絡擴展解釋
“殘篇斷簡”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指殘缺不全的書籍或文章,形容文字、文獻因年代久遠、保存不善等原因導緻不完整的狀态。該詞也作“殘編斷簡”,部分文獻中二者互通,但“殘篇”更側重篇章的缺失,“斷簡”則指竹簡(古代書寫載體)的斷裂或散佚。
2.出處與用法
- 最早出處:北周·庾信《謝滕王集序啟》提到“殘編落簡”,後演變為“殘篇斷簡”。
- 擴展引用:明代李贽在《子由〈解老〉序》中用此詞描述從零散文獻中提煉思想的行為:“子由乃獨得微言于殘篇斷簡之中”。
- 現代用法:除形容古籍殘缺外,也可比喻思維或語言表達的不連貫性。
3.近義詞與關聯表達
- 同義詞:斷編殘簡、斷簡殘篇、片紙隻字。
- 反義詞:鴻篇巨制、完整無缺。
- 關聯概念:古代文獻因戰亂、火災等損毀的常見現象,如《老子》五千言在流傳中曾出現多個殘本。
4.文化背景與擴展
古代文獻多書寫于竹簡、帛書等易損材料上,加之戰亂頻繁,“殘篇斷簡”成為文化傳承中普遍面臨的挑戰。例如黃庭堅詩句“斷編殘簡伴閑居”便反映了文人對殘缺文獻的珍視與研讀。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案例或曆史背景,可參考來源:(漢典)、(搜狗百科)等。
網絡擴展解釋二
《殘篇斷簡》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殘缺不全的文稿或書籍。它由三個字組成,可以拆分為部首“殳(shū)”、“片(piàn)”和“斤(jīn)”,總共有11個筆畫。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手寫文獻時代,當時紙張稀缺,人們隻能将文稿保存到竹簡或木牍上,而這些材料容易損壞或丢失,導緻文稿殘缺不全。
在繁體字中,這個成語的寫法為《殘篇斷簡》。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但《殘篇斷簡》這個成語的字形在古代和現代并沒有太大變化。
這個成語可以用在句子中,例如:“這位學者發現了一些珍貴的殘篇斷簡,對于研究古代曆史非常有幫助。”
與《殘篇斷簡》意思相近的成語包括《缺衣少食》和《半吐半吞》。
沒有明确的反義詞與《殘篇斷簡》相關聯。
希望上述回答對你有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問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