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讬辞的意思、讬辞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讬辞的解释

(1).谓以言辞嘱托。 汉 刘向 《说苑·善说》:“中士可以託辞,下士可以託财。”

(2).犹设喻。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谐隐》:“ 庄姬 託辞於龙尾, 臧文 谬书於羊裘。”

(3).饰词,找借口。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九:“尚主,辞以昔尝赐姓,其餘皆託辞以拒之。” 清 杨恩寿 《坦园日记》卷七:“十六日,阴。 文安 招饮,已赴矣,因有恶客,託辞而遁。” 王西彦 《古屋》第四部二:“她託辞把两个小孩子带往母亲家里,自己便和 秦一冰 远远地跑了开去。”

(4).谓借文辞表达。 宋 李觏 《前进士廖君墓表》:“以石表未立,捧其乡先生屯田郎中 李公 之状来, 覯 尝辱君游,谨撮其要,託辞左方。”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讬辞”的详细释义(汉语词典角度)

“讬辞”(现多写作“托辞”),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讬(托)”和“辞”构成,属动词性短语,核心含义为借故推脱或假借言辞表达。其释义可从以下两方面展开:


一、本义:借故推脱

指以某种理由为借口,回避责任或拒绝某事。

例句:

他常以忙碌为讬辞,推掉不必要的应酬。

权威参考: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托辞”释为“推托的借口”,强调其“回避实质”的用法。


二、引申义:假借言辞表达

指通过言语委婉表达真实意图,或借他事隐喻本意,常见于古代诗文创作。

例句:

屈原在《离骚》中讬辞香草美人,抒发政治理想。

权威参考:

《汉语大词典》指出“讬辞”可指“借事寄意”,属修辞手法,如《文心雕龙》中“比兴”之法的应用。


词源与结构分析


主要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2.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注:因未搜索到可引用的在线词典链接,此处仅标注权威纸质文献来源,确保释义的学术可靠性。)

网络扩展解释

“讬辞”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含义

  1. 以言辞嘱托
    指通过语言将事务或心意委托给他人,如汉代刘向《说苑·善说》中的例句:“中士可以讬辞”,意为中等人才可被托付言辞表达。

  2. 设喻或借代
    引申为借用比喻或象征性的语言表达深层含义。

  3. 借口或饰词
    现代常见用法为“找借口”,即用婉转的言辞掩盖真实意图,如“他常讬辞推脱责任”。


二、详细解析


三、使用场景

  1. 文学创作:古代文人常委托他人代写书信或文章,如奏折、诗赋等。
  2. 正式场合:现代可用于描述外交辞令或正式文书中的委婉表达。
  3. 日常交际:指以借口回避问题,如“他以忙碌为讬辞婉拒邀约”。

该词在不同语境中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含义,尤其在古文阅读时需注意其历史用法。

别人正在浏览...

梆梆硬兵埶不如差违呈辞成礼垂恩大吃一惊尔来梵梵反素飞掷峯岑各安生业割包剪缕魧子袷车肩二江漘教手加薪解罢洁浄结茆酒痨抉奥阐幽絶倒开长刻漆狼牙箭酪酸雷嗔电怒罗毕鹿皮夹旄人末品目击配载谦褊骐驎青裳清文区寓上平拾掇无遗释旅斯坦福大学太半螳臂当车天扉田役倜然抟气頽澜晩盖威攘黠傲咸菜销钝谐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