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policy of benevolence]∶寬厚待民,施以恩惠,有利争取民心的政治方略
夫仁政,必自經界始。——《孟子》
(2) [benevolent government]∶仁慈的統治措施
(1).儒家的政治主張。認為統治者寬厚待民,施以恩惠,有利争取民心。 孔子 在對“仁”的解釋中,已有關于“仁政”的思想。 孟子 發揮 孔子 學說,明确提出“仁政”的主張。《孟子·梁惠王上》:“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 秦 楚 之堅甲利兵矣。”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鮑丘水》:“ 魏 人置 豹 祀之義,乃遐慕仁政,追述成功。” 清 唐甄 《潛書·柅政》:“雖有仁政,百姓耳聞之而未嘗身受之。” 魯迅 《佚文集·隨感錄》:“一種是絮絮叨叨叙述些過去的榮華,皇帝百官如何安富尊貴,小民如何不識不知;末後便痛斥那些征服者不行仁政。”
(2).用作稱頌地方官吏施政的套語。 唐 杜牧 《寄牛相公》詩:“六年仁政謳歌者,柳遠春隄處處聞。”《西湖佳話·六橋才迹》:“水旱飢荒安得無?全虧仁政早先圖。”
(3).指仁慈的政治措施。 清 林則徐 《拟谕英吉利國王檄》:“貴國王誠能于此等處,拔盡根株,盡鋤其地,改種五穀,有敢再圖種造鴉片者,重治其罪,此真興利除害之大仁政。” 毛6*澤6*東 《論人民民主專政》:“我們對于反動派和反動階級的反動行為,決不施仁政。”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仁政漢語 快速查詢。
仁政是漢語詞彙中承載深厚文化内涵的政治哲學概念,其釋義可從詞源、内涵及曆史演變三方面解析:
詞源釋義
“仁政”由“仁”與“政”組合而成。據《漢語大詞典》,“仁”指愛人、寬厚之德(來源:漢典);“政”即治理國家之事(來源:《現代漢語詞典》)。《孟子·梁惠王上》首次系統提出“仁政”思想,主張“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強調統治者需以仁德施政(來源:國學網)。
核心内涵
漢代董仲舒将仁政與“天人感應”結合,強化其倫理約束力;宋代朱熹注解《四書》時,進一步将仁政闡釋為“天理之公”,推動其成為傳統政治倫理的核心準則(來源:中國哲學史)。
仁政是以民本思想為基礎、以道德教化為手段、以實現社會和諧為目标的治國理念,深刻影響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實踐與理論發展。
“仁政”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政治理念,主要源于孟子對孔子“仁學”的發展,強調以道德為核心、以民為本的治國方略。以下是詳細解釋:
“仁政”指統治者通過寬厚待民、施以恩惠來争取民心的政治措施。孟子明确提出這一概念,認為其核心是“以仁義道德為施政依據”,要求統治者改善民生、推行教化,最終實現社會穩定。
若需進一步了解相關文獻(如《孟子》原文)或曆史案例,可參考标注的網頁來源。
艾怨彪形鄙迂币制不以為然長人大古裡大黃魚大軸子德威斷羽絕鱗法源寺沸潭豐屋生災袱子鉻鎳鋼榖子活蹦蹦江曆驕骜揭底驚心駭神金天軍州開府苦霧良緣靈幽理色門啓密會哦松偏轉憑河癖嗜前駈騎縫青峯邱墳軀腰飾辯食道施然雙扇霜絲熟道水簾洞水煙師死氣沉沉松皮脯窣堵堂參田役替壞頭陀行頽濫拓展僞端甕盡杯幹孝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