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policy of benevolence]∶寬厚待民,施以恩惠,有利争取民心的政治方略
夫仁政,必自經界始。——《孟子》
(2) [benevolent government]∶仁慈的統治措施
(1).儒家的政治主張。認為統治者寬厚待民,施以恩惠,有利争取民心。 孔子 在對“仁”的解釋中,已有關于“仁政”的思想。 孟子 發揮 孔子 學說,明确提出“仁政”的主張。《孟子·梁惠王上》:“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 秦 楚 之堅甲利兵矣。”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鮑丘水》:“ 魏 人置 豹 祀之義,乃遐慕仁政,追述成功。” 清 唐甄 《潛書·柅政》:“雖有仁政,百姓耳聞之而未嘗身受之。” 魯迅 《佚文集·隨感錄》:“一種是絮絮叨叨叙述些過去的榮華,皇帝百官如何安富尊貴,小民如何不識不知;末後便痛斥那些征服者不行仁政。”
(2).用作稱頌地方官吏施政的套語。 唐 杜牧 《寄牛相公》詩:“六年仁政謳歌者,柳遠春隄處處聞。”《西湖佳話·六橋才迹》:“水旱飢荒安得無?全虧仁政早先圖。”
(3).指仁慈的政治措施。 清 林則徐 《拟谕英吉利國王檄》:“貴國王誠能于此等處,拔盡根株,盡鋤其地,改種五穀,有敢再圖種造鴉片者,重治其罪,此真興利除害之大仁政。” 毛6*澤6*東 《論人民民主專政》:“我們對于反動派和反動階級的反動行為,決不施仁政。”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仁政漢語 快速查詢。
“仁政”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政治理念,主要源于孟子對孔子“仁學”的發展,強調以道德為核心、以民為本的治國方略。以下是詳細解釋:
“仁政”指統治者通過寬厚待民、施以恩惠來争取民心的政治措施。孟子明确提出這一概念,認為其核心是“以仁義道德為施政依據”,要求統治者改善民生、推行教化,最終實現社會穩定。
若需進一步了解相關文獻(如《孟子》原文)或曆史案例,可參考标注的網頁來源。
仁政是一個複合詞,由“仁”和“政”兩個字組成。
“仁”字的部首是“人”,總共有二十兩畫; “政”字的部首是“止”,總共有九畫。
“仁政”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哲學家孟子的著作中,用來描述一種理想的政治治理方式。它強調的是政治行為應該以仁德為基礎,以人為本,關注民生福祉。
“仁政”的繁體字是「仁政」。
根據古代的漢字寫法,「仁政」的字形可以略有變化,但整體結構和意思沒有改變。
1. 政府通過實施仁政,提高了人民的幸福指數。 2. 這位領導者以仁政赢得了人民的愛戴。
1. 仁義之政 2. 仁慈政策 3. 政治仁者
1. 仁愛之治 2. 仁德治國 3. 仁政治國
1. 暴政 2. 專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