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祭祀時的用牲之禮。視等級不同而有差異。《書·舜典》“望秩于山川” 孔 傳:“謂五嶽牲禮視三公,四瀆視諸侯,其餘視伯子男。” 孔穎達 疏:“公侯伯子男,尊卑既有等級,其祭禮必不同。”
“牲禮”是古代祭祀活動中重要的禮儀形式,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牲禮指在祭祀儀式中使用的牲畜及相關禮儀規範,核心是通過宰殺并潔淨牲畜(如牛、羊、豬等)向神靈或祖先獻祭。這一禮儀體現了對祭祀對象的尊崇,并強調等級差異。
根據《書經·舜典》記載,牲禮的規格與祭祀對象的地位直接相關:
通過以上分析可見,“牲禮”是融合物質供奉與精神儀軌的古代禮儀,其核心在于通過規範化的牲畜使用制度,實現人神溝通并強化社會秩序。
牲禮(shēng lǐ)指的是古代祭神時所用的動物祭品,也可以指祭祀的儀式。這是一種古老的傳統儀式,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和宗教信仰,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牲字由牛(牜)和生兩個部首組成。它的拼音是shēng,總共有7個筆畫。
牲字最早可以追溯到金文時期,當時以生活在黃河流域的北方部族牲畜飼養為主,因此取了“牛”的意思。在繁體字中,牲字的形狀相對簡化為“⺧”,與簡化字有所不同。
古代漢字的演變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最早的漢字被刻在青銅器上,形狀複雜。後來隨着書寫工具的改進,漢字逐漸趨于簡化。在古代,牲字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整體上與現代相差不大。
1. 每年農曆七月,我們家都會舉行牲禮,祭祖先。
2. 他們攜帶着豐盛的食物和牲禮,向山神祭祀。
組詞:祭典、祭祀、奉獻。
近義詞:祭禮、祭品。
反義詞:祈福、祈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