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且王之所求者,鬭 晉 楚 也; 晉 楚 不鬭, 越 兵不起,是知二五而不知十也。”後以“識二五而不知十”謂隻知道一個方面,而不懂得全面地觀察問題。 唐 劉知幾 《史通·品藻》:“夫 回瑗 可棄,而 楊 董 獲升,可謂識二五而不知十者也。”
“識二五而不知十”是一個漢語成語,具體解析如下:
該成語最早出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原文為:“且王之所求者,鬥晉楚也;晉楚不鬥,越兵不起,是知二五而不知十也。”其背景是春秋時期吳越争霸的典故,謀士通過分析晉楚兩國的争鬥關系,指出片面關注局部因素(“二五”)而忽略全局(“十”)的局限性。
形容人看待問題片面,隻了解局部或表面,缺乏全面觀察和分析的能力。
此成語通過數字“二五”與“十”的對比,生動揭示了片面思維的局限性,常用于學術、管理或日常讨論中,提醒人們需全面分析問題。其曆史典故和簡潔表達使其在漢語中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識二五而不知十》是一句成語,意為隻知道一部分,卻不了解全部,即隻知道事情的一部分,而對整個事物缺乏全面的了解。
拆分部首和筆畫:
該成語的拆分部首為言,氵(水),示(礻)。拆分成語的部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理解成語的意思。
該成語共有10個筆畫。成語的筆畫是指書寫漢字時的筆畫數目,了解筆畫可以幫助我們正确書寫成語。
來源:
《識二五而不知十》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故事。相傳,古代有個學者非常聰明,精通二十項知識,但他總是不願意再進一步學習掌握新的知識,因此被人戲稱為“識二五而不知十”。這句戲谑的話語後來演變為成語,用來形容隻知道一部分知識,卻對整體情況缺乏了解的人。
繁體:
繁體字是指漢字演變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字形,是一種複雜的字形表現形式。《識二五而不知十》的繁體字為「識二五而不知十」。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的字形與現代漢字有所不同。盡管《識二五而不知十》是成語,但其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相同,沒有明顯變化。
例句:
他對這個項目隻了解一點兒,完全是識二五而不知十。
組詞:
識字、知識、識别、二十、不知、十分
近義詞:
眼光短淺、心胸狹窄、見微知着、見樹不見森
反義詞:
全面了解、知其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