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十二牧的意思、十二牧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十二牧的解释

(1).传说中 舜 时十二州的长官。《书·舜典》:“咨十有二牧。曰:食哉惟时,柔远能邇,惇德允元,而难任人,蛮夷率服。” 蔡沉 集传:“十二牧,十二州之牧也。” 明 唐顺之 《廷试策》:“虽哲如 尧 舜 ,而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内则九官、十六相以为岳牧之倡,外则四岳、十二牧以任总领之责。” 清 侯方域 《朋党论下》:“昔者圣明之世,元愷之贤,必与九官、十二牧相知者也。”

(2).泛指古代地方长官。 清 魏源 《<圣武记>叙》:“尝观 周 、 汉 、 唐 、 宋 、 金 、 元 、 明 之中叶矣……人见其材云布乎九列、十二牧,而不知其槁伏於灌莽也。”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十二牧”是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献中的概念,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

一、舜时期的十二州长官

根据《尚书·舜典》记载,舜将天下划分为十二个州,并设立“十二牧”作为各州的长官,负责地方治理。主要职责包括保障民生(如粮食供应)、安抚边远地区、选拔贤能等。例如《舜典》原文提到:“咨十有二牧。曰:食哉惟时,柔远能迩,惇德允元,而难任人,蛮夷率服。”(意为:询问十二州的长官,强调粮食生产、怀柔政策、任用贤人等)。

二、泛指古代地方行政长官

后世文献(如清代魏源的《圣武记》)中,“十二牧”也被引申为对地方官员的统称,强调其管理职能。例如:“人见其材云布乎九列、十二牧,而不知其槁伏於灌莽也。”

补充说明

  1. 词源争议:部分资料提到“十二牧”源自《诗经》,但主流观点认为其直接出处为《尚书·舜典》。
  2. 与“牧”的关系:“牧”本义为放牧,引申为“治理”,古代常以“州牧”指代地方长官,如汉代仍沿用此职。

若需进一步考证具体职责或历史演变,可参考《尚书》注疏或《汉书·百官公卿表》等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十二牧

《十二牧》(shí èr mù)是指中国古代将一年分为十二个部分的农牧业节气。它是中国古代传统农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来分时管理农田耕种、养殖畜牧等农牧业活动。

拆分部首和笔画

《十二牧》的拆分部首为十(shí)和牛(niú),笔画为十二画。

来源

《十二牧》一词来源于中国古代农牧文化和农历节气的组合。古人根据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牲畜的饲养需求,将一年分为十二个节气,纳入农耕和畜牧的管理体系中。

繁体

《十二牧》的繁体写法为「十二牧」。

古时候汉字写法

古时候《十二牧》的汉字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的字形和意义保持一致。

例句

1. 春季的十二牧是春分、清明、谷雨。

2. 秋季的十二牧是秋分、寒露、霜降。

3. 农民根据十二牧的变化,合理安排农作物的种植时间。

组词

十二牧不常用于组词,因为它本身已经是一个描述了一年时间的整体。

近义词

没有与十二牧意义完全相同的近义词。

反义词

没有与十二牧意义完全相反的反义词。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