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耗費,耗損。《三國志·魏志·高堂隆傳》:“然今之小人,好説 秦 漢 之奢靡以盪聖心,求取亡國不度之器,勞役費損,以傷德政。” 唐 張九齡 《讓賜宅狀》:“今崇其甲第,更使增修,或恐因緣,多有費損。” 明 徐光啟 《農政全書》卷一:“此等,豈好為頓擾而輕費損哉?”
費損是漢語中表示消耗與損失并存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因使用、管理不當或自然因素導緻的資源、財物減損。《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定義為“耗費與損減”,強調在物質或資金使用過程中産生的雙重負面效應。
從詞源學分析,“費”字最早見于甲骨文,本義為“錢財散失”,《說文解字》注其形聲結構從貝弗聲,貝象征貨币;“損”則源自《周易·系辭下》“損德之修也”,初指道德減損,後引申為物質減少。二字組合後,詞義融合為經濟活動中資源消耗與價值流失的複合狀态。
在專業領域,該詞具有特定指向性。例如《會計學大辭典》(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将“費損”列為會計要素之一,指企業非日常活動産生的經濟淨流出,需通過“營業外支出”科目計量。法律文本如《民法典》合同編第584條,則用“費損賠償”指違約造成的可預見性損失。
現代語用中,“費損”呈現三方面特征:①主體多為不可再生資源,如“水利工程費損評估”(《中國資源科學》2023年第5期);②隱含非必要消耗的負面評價,如“過度包裝造成社會費損”;③常與量化指标結合,如“設備費損率超過警戒值”。
“費損”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fèi sǔn,其核心含義為耗費、耗損,多指資源、財物或精力的消耗與損失。
基本釋義
指因使用或管理不當導緻的物質或非物質性消耗。例如:“勞役費損,以傷德政”(《三國志·魏志·高堂隆傳》),強調過度勞役對國家治理的負面影響。
曆史引證
現代用法
可指代具體的經濟損失,如“惡意撥打國際長途電話造成話費損失”,或抽象損耗,如“時間費損”“精力費損”。
該詞多用于書面語境,常見于曆史文獻或正式論述中,現代口語中更傾向使用“損耗”“浪費”等替代詞。需注意語境,避免與“損費”(側重“損”的破壞性)混淆。
半額飽受禀明殘民以逞裳帏朝車綽經成訓重修舊好廚子次躔惔焚單衫大趨勢登績燈匣子獨島負信高駕高級工程師庚庚廣貨貴長貴谷固着淮南價例簡信近海九虎眷生郡庠巨跖溜嘴賣賦漫與蒙澤明酌目睭囊箧能法排草咆咻配軍輕軍擎拳合掌三憂少卿深入淺出神獸設驗矢死無貳素辭太宰壇廟騰騰烈烈填路頭口小鹿觸心頭系鈴解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