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蝨處裈”。語出《晉書·阮籍傳》:“上欲圖三公,下不失九州牧。獨不見羣蝨之處褌中,逃乎深縫,匿乎壞絮,自以為吉宅也。行不敢離縫際,動不敢出褌襠,自以為得繩墨也。然炎丘火流,焦邑滅都,羣蝨處於褌中而不能出也。君子之處域内,何異夫蝨之處褌中乎!”後因以“蝨處褌”比喻身處濁世,局促難安。 汪洪度 《黃山領要錄·雲谷禅院》引 清 蘖庵 《黃山紀恨》:“夫人生如虱處褌,都無善狀,祇有此快暢驚人,一手掌地,稍緻身其上,亦足以抉磨眼眚,浣刼襟塵。” 陳三立 《高麗宗亮過訪求詩因贈》:“嗟我亦如蝨處褌,何當鵠舉方圓分。”
“虱處裈”是一個源自《晉書·阮籍傳》的成語,讀音為shī chǔ kūn(注意“處”讀第三聲),字面意為“虱子居于褲中”,比喻人在世俗生活中局促難安或見識短淺的狀态。以下為詳細解析:
該成語出自晉代阮籍的《大人先生傳》。原文以虱子藏身褲縫為喻,諷刺當時追求功名、拘泥禮法的“君子”:“汝獨不見夫虱之處于裈之中乎!逃于深縫,匿乎壞絮,自以為吉宅……然炎丘火流,焦邑滅都,群虱死于裈中而不能出。” 阮籍借此表達對世俗功利者的蔑視,認為他們的生存狀态如同虱子般狹隘。
此成語反映了魏晉名士對虛僞禮教的批判,倡導超脫世俗的精神自由。後世如金代元好問、元代白樸等文人也曾化用此典,延續其諷刺意味。
若需進一步了解阮籍的思想背景或相關典故,可參考《晉書》或《世說新語》等文獻。
《虱處裈》是一種具有貶義和侮辱性質的俗語,用來形容一個人言行不檢、品行不端,具有貪婪、卑鄙或其他不良的品質。
《虱處裈》這個詞可以按照部首和筆畫進行拆分:
《虱處裈》的來源尚無确切的文獻記載,但據考證,該詞可能是民間俚語的一種習用語,用來形容有些人的惡劣行為。
《虱處裈》是繁體字形式的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變化。關于《虱處裈》這個詞的古時候寫法,需進一步研究。
1. 他做事毫無原則,真是個大的《虱處裈》。
2. 有些人追名逐利,一心隻想達到自己的目的,真是個《虱處裈》。
虱市裈衣、虱子虱蛇、處世保身、裈衽交接。
卑劣、無恥、卑鄙、惡劣。
正直、高尚、誠實、正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