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见了同没有看见一样,听见了同没有听见一样。形容不重视,不注意。《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秦牧 《艺海拾贝·核心》:“没有一定的思想水平,英雄人物,即使就在他眼前,他也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亦作“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 ”。《老子》:“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云笈七籤》卷二:“唯吾 老君 犹处空玄寂寥之外,玄虚之中,视之不见,听之不闻。”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是由两个同构成语组成的联合词组,表示对事物漠不关心或故意忽略的态度。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权威解释:
“视而不见”指虽然看见却像没看见一样,形容对事物不重视或不关心。其语源可追溯至《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该成语通过视觉感知的否定,强调主体对客观存在的刻意忽略(来源:《现代汉语词典》)。
“听而不闻”指虽然听见却像没听见一样,形容对声音信息不做反应。该表述最早见于《老子》第十四章:“听之不闻名曰希”,后经演变固定为四字格成语,反映听觉感知与心理反馈的割裂状态(来源:《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
二者联合使用时,构成“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完整表达,在《汉语大词典》中被定义为:“对客观存在的事物和声音采取刻意忽略的态度,常用于描述心不在焉或故意不作为的心理状态。”这种双重否定结构在汉语修辞中具有强化语义的功能,常见于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社会现象的批评性语境。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要点解析:
指虽然眼睛看到、耳朵听到,却像没有察觉一样,形容对事物漠不关心或注意力不集中。例如:
“英雄人物即使就在他眼前,他也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
有观点认为,这种行为属于“注意集中性”的表现,即主动抑制无关刺激以专注目标(注:此解释来自权威性较低的来源,需谨慎参考)。
如需更完整的历史用例或学术分析,可查阅《礼记》《庄子》原文或权威词典。
鹌鹑骨飿儿白玉京班阑班长抱愁北宫婴儿表态拨烦不分胜负常俸常流出牙爨下瘅疟道儒释甸宇放对烦嚣黼荒革出攻守故法横逆和甜后传厚礼灰心溷入截拿籍名迥远积臧寄传缂丝柳下借阴能刑平揖剖辞欠据泣不可仰起弄漆室雀屏稔年撒褪赡足视如粪土书案霜心说死说活四至八到倜傥外生女顽竖宛叶温诚五线谱祥符贤灵膝馒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