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意思、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解释

看见了同没有看见一样,听见了同没有听见一样。形容不重视,不注意。《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秦牧 《艺海拾贝·核心》:“没有一定的思想水平,英雄人物,即使就在他眼前,他也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亦作“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 ”。《老子》:“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云笈七籤》卷二:“唯吾 老君 犹处空玄寂寥之外,玄虚之中,视之不见,听之不闻。”

网络扩展解释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要点解析:


一、基本释义

指虽然眼睛看到、耳朵听到,却像没有察觉一样,形容对事物漠不关心或注意力不集中。例如:

“英雄人物即使就在他眼前,他也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


二、出处与典籍

  1. 道家经典
    最早可追溯至《老子》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
  2. 儒家经典
    《礼记·大学》进一步阐释:“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强调心思不专注时的状态。
  3. 庄子延伸
    战国时期庄周在《庄子·知北游》中写道:“终日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搏之而不得也。”

三、用法与语境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五、心理学视角

有观点认为,这种行为属于“注意集中性”的表现,即主动抑制无关刺激以专注目标(注:此解释来自权威性较低的来源,需谨慎参考)。


如需更完整的历史用例或学术分析,可查阅《礼记》《庄子》原文或权威词典。

网络扩展解释二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是一个成语,意思是看到却不觉察,听到却不理解。它由两部分构成,分为“视而不见”和“听而不闻”。

“视而不见”的部首是“见”,“视”字的笔画数是7画。“听而不闻”的部首是“耳”,“听”字的笔画数是7画。“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个成语的来源是出自《论语·八佾》:“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瞻而不见,宜尔。”该句用以形容对于很显然的事物居然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即便睁眼打量也无法察觉,引申为人对于情况的无视和不关心。

在繁体字中,“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可以写作“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视而不见”可以分别写作“視而不見”,“听而不闻”可以分别写作“聽而不聞”。

例句:

1. 他常常视而不见周围发生的事情。

2. 不要只停留在听而不闻的程度,要多思考。

相关组词:

视而不见、视见千里、不见棺材不落泪、无可奉告、目睹、观察等。

近义词:

熟视无睹、冷眼旁观

反义词:

见什么说什么、听什么说什么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