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视朝的意思、视朝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视朝的解释

谓临朝听政。《礼记·曾子问》:“诸侯适天子,必告于祖,奠于禰,冕而出视朝。” 宋 苏轼 《富郑公神道碑》:“上闻讣,震悼,为輟视朝。”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十五:“建元以后,益勤劳国政,靡閒昼夜,每五日一视朝。”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视朝(shì cháo)指古代帝王临朝听政,处理国家政务的礼仪性活动。该词由“视”(察看、治理)与“朝”(朝廷、朝会)组合而成,专指君主在朝堂上接受臣子朝拜并议政的行为。以下是具体解析:

一、核心释义

帝王于清晨在正殿召见文武百官,听取奏报、颁布政令并裁决要务的仪式化政治活动。此制度体现古代君主专制政体的运作形式,如《礼记·曾子问》载:“诸侯视朝,大夫特,士旅之。”

二、行为特征

  1. 时间固定性

    多于清晨举行,故称“早朝”。明代《大明会典》规定:“每日早朝,百官于奉天门行礼。”

  2. 礼仪程式化

    含鸣鞭、行礼、奏事等环节,如《周礼·天官·宰夫》记:“掌治朝之法,以正王及三公六卿大夫群吏之位。”

  3. 君臣互动规范

    臣子需依品级列班,以“启奏”“进表”等形式呈报政务,君主则“降旨”“批答”。

三、历史演变

四、现代延伸

该词现代汉语中仅用于历史语境,常见于古籍研究或历史剧作,如“皇帝视朝毕,召内阁议边事”。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21年,第10卷第128页。
  2.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年,第1365页。
  3. 《辞源》(第三版),商务印书馆,2015年,“视”字条。

网络扩展解释

“视朝”是古代汉语中的政治术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二、详细解释

  1. 历史背景
    古代帝王通常居于宫廷内,每日或定期召集大臣商议国事,称为“视朝”。例如《礼记·曾子问》记载:“诸侯适天子,必告于祖,奠于禰,冕而出视朝。”

  2. 延伸含义
    部分文献(如)提到“帝王出巡视察朝政”,但此解释较罕见,主流仍以“临朝听政”为主。


三、用法与例句

  1. 古籍用例

    • 宋代苏轼《富郑公神道碑》:“上闻讣,震悼,为輟视朝。”
    • 清代陈康祺《燕下乡脞录》:“每五日一视朝。”
  2. 现代造句

    • “慈禧太后虽有丧母之痛,仍力疾视朝。”

四、相关辨析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礼记》《宋史》等古籍或权威词典(如汉典)。

别人正在浏览...

粑粑拌种拔群出萃搏动不居不造阐导禅源撤火陈年冲高畴类楚琛除名殚技地磁极负非浮皮潦草工作组函谷丸秽琐家艰夹马营江身讲校拣选简珠缴照颊上添毫借润极古穷今京原铁路九班旧容劳模冷肠溜跑楼林曼谷徾徾没上下餪房平移切诊清颜秦缓仁丹肉荳蔻桑椹酒骚经省彻俟汾酸鸣螳臂当辙唐塞我山圬人箱垫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