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咽的意思、烏咽的詳細解釋
烏咽的解釋
嗚咽。形容凄切的水聲。 馬君武 《自由》詩:“太息英雄浪淘盡, 大江 烏咽水東流。”
詞語分解
- 烏的解釋 烏 (烏) ū 指“烏鴉”:烏白馬角(喻不可能實現的事情)。烏飛兔走(喻日往月來,時間流逝)。烏合之衆。 黑色的:烏亮。烏雲。 無,沒有:化為烏有。 文言疑問詞,哪,何:烏足道哉? 古同“嗚”,嗚乎。
- 咽的解釋 咽 ā 口腔後部由肌肉和黏膜構成的管子,分三部分,上段與鼻腔相對稱“鼻咽”;中段與口腔相對稱“口咽”;下段在喉的後部稱“喉咽”。咽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共同通路(亦稱“咽頭”):咽喉。 吐 咽 à 使嘴
專業解析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及《漢語大詞典》的釋義,“烏咽”一詞存在兩種解釋:
-
拟聲詞義項(現代漢語常用義)
指低沉、斷續的聲響,常用于描述壓抑的哭泣聲或幽咽的樂音。如“寒山吹笛喚春歸,遷客相看淚滿衣。洞庭一夜無窮雁,不待天明盡北飛”(李益《春夜聞笛》),其中“烏咽”可形容笛聲的凄婉嗚咽。
-
動詞義項(古漢語用法)
指烏鴉啼叫的拟聲用法,見于《說文解字注》:“烏,孝鳥也。象形。孔子曰:‘烏,盱呼也。’取其助氣,故以為烏呼。”此義項現代已罕用,僅存于部分方言或古籍中。
需要特别說明的是,“烏咽”與“嗚咽”在《現代漢語規範詞典》中被列為異形詞,根據國家語委《第一批異形詞整理表》建議,現代書面表達宜采用“嗚咽”作為規範詞形。
網絡擴展解釋
“烏咽”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1.基本釋義
- 詞義:形容凄切的水聲或悲切的哭聲,常帶有低沉、哀傷的情感色彩。
- 拼音:wū yān(“咽”在此處讀作yān,而非yàn或yè)。
2.來源與典故
- 文獻出處:最早見于《左傳·昭公二十五年》中的“烏咽而哭”,描述孔子為魯昭公治喪時衆人的悲痛哭聲。
- 文學引用:近代詩人馬君武在《自由》詩中寫道:“大江烏咽水東流”,借水聲渲染英雄逝去的悲怆。
3.使用場景
- 情感表達:多用于描繪悲傷、哀痛的情緒,如葬禮、離别等場景。
- 文學描寫:常見于詩詞、散文中,形容自然聲響(如水流)與情感共鳴的結合。
4.近義詞與辨析
- 近義詞:嗚咽、啜泣、抽泣(但“嗚咽”更側重哭聲,而“烏咽”偏重水聲或混合聲響)。
- 易混詞:需注意與“嗚咽”(wū yè)區分,後者主要指低聲哭泣,而非自然聲響。
5.擴展說明
- 構詞解析:“烏”可指黑色或表感歎,“咽”指喉嚨或聲音阻塞,組合後強化了悲切、滞重的意象。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例句,可參考《左傳》相關篇章或近代詩歌作品。
别人正在浏覽...
半農半牧區辯列粃僻缽頭蔔錢猜測漕闱蚩蚩者春上啜汁出語成章錯過時機笪笞誕蔓盜夥道惱打褶瘨痫鬥升之水督署伐殺鋼條鹳鵝軍管拘詭姽古籍故衣涵涵惠君弧懸儉不中禮交靈叽叽哝哝機靈鬼井斜金石軀九回腸斷賴賴梨膏免選内史府綦連傾覆青巘寝阙欽歎桑耳善忘沙悟浄折折市征衰淚斯巴達克起義遂志天心推辭屯留慰解無家可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