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反帳的意思、倒反帳的詳細解釋
倒反帳的解釋
結賬後又要求重算。亦泛指事情結束後重又發作。《金6*瓶6*梅詞話》第五二回:“哥你往後邊去,稍些香茶兒出來,頭哩吃了些蒜,這回子倒反帳兒,惡泛泛起來了。”
詞語分解
- 倒的解釋 倒 ǎ 豎立的東西躺下來:摔倒。牆倒了。倒塌。倒台。打倒。卧倒。 對調,轉移,更換,改換:倒手。倒換。倒車。倒賣。倒倉。倒戈。 正順 倒 à 位置上下前後翻轉:倒立。倒挂。倒影。倒置。 把容器反轉或傾斜使裡面的東西出來:倒水。倒茶。 反過來,相反地:倒行逆施。反6*攻倒算。倒貼。 向後,往後退:倒退。倒車。 卻:東西倒不壞,就是舊了點。 正順 筆畫數:; 部首:亻; 筆順編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倒反帳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倒反帳”是一個具有鮮明方言色彩的漢語詞彙,主要在北方部分地區(尤其是東北地區)使用,其核心含義指事後反悔、不認賬,或對已經過去的事情重新糾纏、翻舊賬的行為。以下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一、 核心釋義
- 事後反悔,不承認之前的約定或行為: 指在事情已經發生、約定已經達成或款項已經結算後,一方出爾反爾,試圖否認之前的決定或協議,要求重新算賬或改變結果。
- 翻舊賬,糾纏過往: 指将過去已經解決或擱置的矛盾、糾紛、舊事重新提起并進行糾纏,帶有無理取鬧或故意找茬的意味。
- 反複無常,言行不一: 形容人說話辦事沒有定準,前後矛盾,剛剛說定的事情轉眼就不認賬。
二、 用法與語境
- 常用于口語和非正式場合。
- 通常帶有貶義,表達對說話不算數、糾纏不清行為的不滿和批評。
- 常與“算”、“鬧”等動詞搭配使用,如“倒反帳算賬”、“倒反帳鬧事”。
- 可以指經濟糾紛中的賴賬行為,也可以泛指人際交往、合作中任何形式的反悔和糾纏舊事。
三、 例句
- 咱們這合同都籤了,錢也付清了,你現在想倒反帳可不行!(指事後反悔不認賬)
- 那事兒都過去好幾年了,法院也判了,你怎麼還來倒反帳?(指翻舊賬糾纏)
- 這人說話沒個準兒,剛答應的事轉頭就變卦,最愛倒反帳。(指反複無常)
四、 詞源與方言屬性
“倒反帳”是一個典型的方言詞彙,其構成體現了方言的生動性:
- “倒反”: 在方言中常表示“反倒”、“反而”、“颠倒”的意思,強調行為與常理或預期的相反。
- “帳”: 本指賬目,在這裡引申為“事情”、“承諾”、“約定”或“舊怨”。
- 合起來,“倒反帳”形象地描繪了将已經了結的“帳”(事情/承諾)反過來再算一遍或予以否認的行為。
該詞在東北方言中尤為常用,在河北、山東等北方部分地區也有使用。它反映了特定地域的文化表達習慣,用以描述一種普遍存在但為人們所厭惡的失信行為。
五、 權威參考來源
該詞條主要收錄于研究漢語方言的專業詞典和著作中:
- 《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綜合本): 這部大型方言詞典在相關方言分卷(如東北官話卷)中會收錄并解釋“倒反帳”的含義和用法。它由李榮教授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組織編纂,是漢語方言研究的權威工具書。
- 《漢語方言大詞典》(許寶華、宮田一郎主編): 這部大型方言詞典廣泛收錄了全國各地的方言詞彙,在記錄北方方言(特别是東北、華北地區)的詞條中,包含對“倒反帳”的釋義。中華書局出版,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 《東北方言概念詞典》(尹世超編): 這部詞典專門收錄和解釋東北方言詞彙,“倒反帳”作為東北特色詞彙,在其中會有詳細解釋。黑龍江大學出版社出版,是研究東北方言的重要參考書。
- 相關方言學、民俗學研究文獻: 在研究東北或北方方言、民俗、社會文化的學術論文或專著中,常會提及并分析“倒反帳”這類特色詞彙的使用語境和社會文化含義。
(注:由于“倒反帳”是特定方言詞彙,主要存在于口語和方言詞典中,标準普通話詞典如《現代漢語詞典》通常不收錄此類方言詞條。以上列出的來源均為公認的漢語方言研究領域的權威出版物。)
網絡擴展解釋
“倒反帳”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一、基本含義
-
原意解釋
指結賬後要求重新核對賬目,或泛指事情結束後又因某種原因重新發作。例如《金瓶梅詞話》第五二回中描述因吃蒜導緻反胃,用“倒反帳”比喻身體不適的反複發作。
-
引申為成語
現代用法中,常被引申為“将本應自己承擔的責任推卸給他人”,形容推诿、不負責任的行為。
二、用法與例句
三、發音與結構
- 拼音:dǎo fǎn zhàng(部分方言或語境中讀作dào fǎn zhàng)
- 結構:動賓短語,可獨立使用或融入句子。
如需更詳細的古籍引用或方言變體,可參考《金瓶梅詞話》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柏子高巴且編餘比儗舶船不神才儁猜拳車闌趁食陳祖德充貫觕舉厝火燎原大星打一棒快毬子跌打鬥合短日照植物方叔飛符風花雪夜負信恭館官衫覈要洪崖厚皮饅頭堅城緘劄極步救世軍集菀拘轄考室狂歡節連畔綠雲那畔泥灘賠銀片帆親串慶荷清清白白秋蓬審斷史遷稅種菽麥倏瞬松弛偷佞饷邊相襲閑理會效放小耗小慧細大不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