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泛指棺材。《南史·何承天傳》:“ 丁況 三家數年中葬輒無棺櫬,實由淺情薄恩同於禽獸者耳。” 唐 無名氏 《開河記》:“ 叔謀 乃自備棺櫬,葬於城西隅之地。” 宋 沉括 《夢溪筆談·雜志二》:“侍禦史知雜事 章頻 使 遼 ,死於虜中,虜中無棺櫬,轝至 範陽 方就殮。”
“棺榇”是古代漢語中表示棺材的複合詞,其含義和用法可歸納如下:
一、字詞解析
二、曆史用法
三、現代意義 現代語境中,“棺榇”一詞使用頻率較低,更多作為曆史詞彙或文學表達保留,例如描述傳統習俗或古籍研究時偶有提及。
補充說明 需注意個别資料中“榇”被誤釋為“骨灰盒”(),但結合權威典籍及構詞規律,“榇”實為棺材的别稱,與“棺”同義複用,不涉及火葬含義。
《棺榇》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用來裝載屍體的長方形木箱,即棺材。在文化傳統中,棺榇被視為人們死後的寄托和安息之所。
《棺榇》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木(木頭)和艮(繩結)。
它的總筆畫數為16個,其中木部2畫,艮部14畫。
《棺榇》一詞源自于古代漢語,具有悠久的曆史。
在繁體字中,「棺榇」的寫法保持一緻。
古代漢字中,「棺榇」的寫法與現代相似。在古代文獻中,它的書寫方式可能會有一些變體,但基本結構依然相同。
1. 他的遺體被小心地安放在棺榇中。
2. 家人們為了祖先準備了一副華麗的棺榇。
組詞:棺木、棺柩、棺材堂
近義詞:棺、棺椁
反義詞:生命、活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