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編織成幅的絲織品。 南朝 宋 鮑照 《紹古辭》之二:“縧繡多廢亂,篇帛久塵緇。” 黃節 注:“《説文》 徐 曰:‘篇,連也。’”
篇帛是由“篇”與“帛”構成的複合詞,在漢語中屬于文獻學術語,特指古代書寫于絲織品上的完整文獻單元。從字源解析,“篇”在《說文解字》中被釋為“書也”,指竹簡編連而成的完整章節;而“帛”在《康熙字典》中定義為“缯也”,即未染色的素絹,自商周時期起便是重要的書寫載體。
在文獻學範疇,該詞強調兩個維度:其一指物質載體,即采用絲帛作為書寫介質的文獻實物,如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甲本;其二指文本形态,即具備獨立主題的絹帛文獻單元,如《漢書·藝文志》著錄的“帛圖三卷”。這種書寫形式盛行于戰國至兩漢時期,與竹簡并行使用,但因材質昂貴多用于重要典籍。
權威典籍中,《文心雕龍·書記篇》記載“短簡編而聯之謂篇,素帛裁而綴之謂帛”,佐證了古代文獻載體的形制差異。現代考古發現如湖北荊門郭店楚簡與長沙子彈庫楚帛書的并出,更印證了篇帛作為特定曆史階段文獻載體的物質文化特征。
“篇帛”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基本釋義
指編織成幅的絲織品,即通過連綴工藝制成的完整幅面織物。其中“篇”意為“連”(《說文解字》徐注),“帛”是絲織品的總稱。
文獻例證
南朝宋詩人鮑照在《紹古辭》中寫道:“縧繡多廢亂,篇帛久塵緇”,此處的“篇帛”即指因年代久遠而蒙塵的絲織品。
字形與演變
相關延伸
古代“帛”用途廣泛,包括書寫(帛書)、繪畫(帛畫)、服飾等,而“篇帛”特指經過編織工藝的完整幅面絲織品,區别于零散布料。
若需進一步了解“帛”的甲骨文字形或絲織品曆史,可參考、6、8的詳細解析。
保明褊介裱挂犦矟長入饞嗜車胎廚饎春茗慈親代易大顯身手娥輪耳剽方巾氣房墨繁省佛頭菊阜俗官僮豪大花曆麾叱缣巾毽子介甲精約吉日九疑仙人窭乏來突潋滟燎祭糲米拎包林魈龍雕落索駡説磨盾之暇谟範黏附遷殡謙尊而光起處青氈故物秦筝趙瑟契契雀鷹戎華柔遠懷迩繩違素褐恬言柔舌兔死狗烹誤寵相家閑口論閑話獻芹小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