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編織成幅的絲織品。 南朝 宋 鮑照 《紹古辭》之二:“縧繡多廢亂,篇帛久塵緇。” 黃節 注:“《説文》 徐 曰:‘篇,連也。’”
“篇帛”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基本釋義
指編織成幅的絲織品,即通過連綴工藝制成的完整幅面織物。其中“篇”意為“連”(《說文解字》徐注),“帛”是絲織品的總稱。
文獻例證
南朝宋詩人鮑照在《紹古辭》中寫道:“縧繡多廢亂,篇帛久塵緇”,此處的“篇帛”即指因年代久遠而蒙塵的絲織品。
字形與演變
相關延伸
古代“帛”用途廣泛,包括書寫(帛書)、繪畫(帛畫)、服飾等,而“篇帛”特指經過編織工藝的完整幅面絲織品,區别于零散布料。
若需進一步了解“帛”的甲骨文字形或絲織品曆史,可參考、6、8的詳細解析。
篇帛(piān bó)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篇和帛。篇的部首是竹,帛的部首是巾。
篇的字形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竹簡,表示記錄文字的一片竹簡,後來引申為文章、章節的意思。
帛的字形由巾和白組成,象征着絲織品。在古代,帛是一種貴族階層所使用的織物。而帛字也引申為書寫材料的一種代名詞。
《篇帛》一詞是從戰國時期的一種傳統行動派文化而來。《尚書》中記載:“蔔爾于是史之篇帛。”意思是把消息和情報記錄下來。後來,“篇帛”逐漸發展為泛指文書、文章的意義。
在繁體字中,“篇帛”保留了原來的字形,沒有發生變化。
古代漢字是以象形為基礎,演變成了現今的字形。篇的古代字形是“扁”,表示一片竹簡。帛的古代字形是“百”,代表帛織品的紋理。
以下是關于“篇帛”的例句:
1. 她的文章一篇篇都寫得非常優美。
2. 他用一塊塊帛子做成了一幅幅精美的繡品。
組詞:
篇章、篇幅、帛織品、絲帛、巴蜀篇
近義詞:
文章、文字、著作、作品
反義詞:
雜亂、散文、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