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蚕礼的意思、蚕礼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蚕礼的解释

古代劝农饲蚕的礼仪。《晋书·礼志上》:“今藉田有志,而蚕礼不修……皇后东面躬桑,採三条,诸妃公主各採五条,县乡君以下各採九条,悉以桑授蚕母,还蚕室。”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蚕礼,又称“亲蚕礼”或“先蚕礼”,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国家祭祀典礼,专指由皇室(尤其是皇后或女性代表)主持的祭祀蚕神、劝课农桑的礼仪活动。其核心含义是通过庄重的仪式祈求蚕神庇佑,保佑桑蚕丰产、丝织繁荣,体现了古代农耕社会对蚕桑生产的重视。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与性质

蚕礼是古代“吉礼”的一种,属于国家祀典范畴。据《周礼·天官》记载,西周时已设“典丝”“典枲”等官职管理蚕事,并形成祭祀蚕神的雏形。汉代正式确立由皇后主祭的“先蚕礼”,《后汉书·礼仪志》载:“皇后帅公卿诸侯夫人蚕……祠先蚕,礼以少牢。” 其性质为象征“男耕女织”分工中女性职责的国家级礼仪,与皇帝亲耕的“藉田礼”相对应。

二、仪式流程与象征意义

  1. 祭祀对象:主要祭祀“先蚕神”(传说中始教民育蚕之神,如嫘祖、菀窳妇人等)。《通典·礼六》载:“周制,仲春皇后帅内外命妇享先蚕于北郊。”
  2. 主祭者:历代多由皇后主祭,明代后改由嫔妃代行。清代《钦定大清会典》规定:“皇后亲飨先蚕,行六肃、三跪、三拜礼。”
  3. 核心环节:
    • 献祭:陈设太牢(牛、羊、豕)或少牢(羊、豕)于祭坛。
    • 躬桑:皇后持金钩采桑叶,命妇协助,象征劝课蚕桑。
    • 浴种:仪式化处理蚕种,祈求蚕苗健壮。
  4. 文化象征:通过仪式强化“农桑立国”观念,《礼记·月令》称“季春之月……后妃斋戒,亲东乡躬桑”,体现统治者对民生经济的重视。

三、历史演变与社会功能

四、文献记载与学术考据

  1. 经典溯源:《周礼》首载“中春,诏后帅外内命妇始蚕于北郊”,奠定礼制基础。
  2. 历代沿革:《隋书·礼仪志》详述北齐“置先蚕坛于宫北”,《新唐书》载唐代皇后“銮驾出宫,至先蚕坛”的仪轨。
  3. 清代定制:《皇朝礼器图式》绘有亲蚕礼所用钩、筐等器具,北京现存先蚕坛(今北海公园内)为乾隆年间所建。

五、文化遗存与影响

蚕礼虽随封建制度消亡,但其文化符号仍存:

结论:蚕礼是以祭祀蚕神为核心、劝课农桑为目的的国家典礼,贯穿周代至清代,兼具政治象征、经济引导与文化教化功能,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来源(基于权威文献与学术研究):

  1. 《后汉书·礼仪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2. 杜佑《通典·礼六》(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3. 《钦定大清会典》(乾隆朝武英殿刻本)
  4. 《礼记·月令》(上海古籍出版社注释本)
  5. 元代司农司《农桑辑要》(农业出版社校释本)
  6. 《新唐书·礼乐志》(中华书局二十四史修订本)
  7. 清代《皇朝礼器图式》(广陵书社影印版)
  8.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网络扩展解释

“蚕礼”是古代中国一项与农桑文化相关的礼仪活动,主要用于劝勉农桑、规范养蚕流程。以下是综合多来源信息的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蚕礼指古代劝农饲蚕的礼仪制度,是帝王或皇室成员通过仪式性行为倡导农业生产的国家典礼。该词最早见于《晋书·礼志上》,其中提到“藉田有志,而蚕礼不修”,表明其与藉田礼同为古代重要农事礼仪。

  2. 历史背景与仪式流程

    • 根据《晋书》记载,皇后需亲自进行“躬桑”仪式,面向东方采摘桑叶三条,诸妃公主采五条,县乡君等低级贵族采九条;
    • 采摘后的桑叶需交给专职养蚕人员(蚕母),最终送入蚕室完成仪式;
    • 该仪式具有明确等级制度,体现古代“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理念。
  3. 社会意义
    作为国家层面的礼仪,蚕礼不仅是对农业生产的技术指导,更是通过皇室示范行为强化农桑立国的政治理念。其衰落与兴起往往与王朝对农业经济的重视程度相关。

注:部分网络解释将“蚕礼”引申为比喻性成语(如表达敬意的礼仪),但此用法缺乏权威文献支持,建议优先采用历史典籍中的原始释义。

别人正在浏览...

按抑暴饮暴食徧徧补官钗泽叉麻雀常见搀天车汲耷拉掸子淡嘴敦嘱梵相丰年玉荒年谷雰浊逛荡悹悹刮鱼贵室鬼仙鼓衰力尽凾刃之地黄蓝灰败魂飞神丧节制资本季汉居功科买良肱瞀厥密禀能动性排兵布阵拍打骑军轻言肆口寝兽曲阿神授舍寿士史市垣顺下熟衣苏米缩自汤包痛绝讬业外汇券顽尊尉官苇钥无骄兀卒崄巘谢池西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