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遣像;神像。 南朝 齐 王俭 《高帝哀策文》:“感容臺之罢御,哀恭馆之不临,仰神仪而邈絶,视区物而增阴。”
(2).神情仪表。 南朝 陈 徐陵 《陈文皇帝哀册文》:“听 茂陵 之鐘鼓,抱 乔阳 之劒舄;虽髣髴於神仪,终缠6*绵以号擗。”《南史·隐逸传下·陶弘景》:“及长,身长七尺七寸,神仪明秀,朗目疎眉。”《北史·杨愔传》:“ 愔 辞气温辩,神仪秀发,百僚观听,莫不悚动。”
(3).泛指状貌。 金 赵秉文 《谒北岳》诗:“四大神仪一,羣山 太茂 尊。”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神仪汉语 快速查询。
“神仪”是一个具有多层含义的汉语词汇,主要可从以下三方面解释:
指神像或遣像
多用于描述宗教或祭祀场景中的神祇塑像、画像。例如:“堂子立杆大祭神仪”中的“神仪”即指祭祀仪式中的神像。
形容人的神情仪表
侧重表现人的精神风貌、气质仪态。如《南史》中记载陶弘景“神仪明秀,朗目疏眉”,即通过“神仪”刻画其出众的仪容。
泛指状貌或整体形象
可扩展用于描述事物的外观特征,如金代赵秉文《谒北岳》中“四大神仪一”,将山岳的宏伟形貌喻为“神仪”。
现代语境中多用于文学创作或历史研究,例如描写人物“权奇风骨,朗澈神仪”(例句),或影视剧开镜拜神仪式。
注意:个别非权威来源(如、6)提出“神往”或“想见一面”等引申义,但未见于古籍记载,建议以传统释义为准。如需深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
神仪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神奇的仪器或器物。它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是“示”(shì)部,右边是“申”(shēn)部。示部表示神圣的意义,申部则表示抬头仰望。神仪的笔画数共有10笔。
神仪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易经》中,原指用来卜筮预测神圣事物的仪器。后来,神仪逐渐扩展了含义,泛指任何神奇的仪器或设备。
神仪的繁体字是「神儀」。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有一些变化,神仪的古代写法中,示部的上半部分常常写成“礻”(shì),下半部分是“申”(shēn)部。这样的写法使得整个字形更加复杂,形象地表达了神圣仪器的意义。
1. 他使用了一件神仪,成功地破解了密藏的谜题。
2. 那座庙宇中供奉着一尊以神仪为主题的雕像。
神仪瑞兆、神仪下降、神仪异兆、神仪神化
近义词:奇器、神器、神秘装置
反义词:凡器、普通仪器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