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笙镛的意思、笙镛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笙镛的解释

亦作“ 笙庸 ”。古乐器名。镛,大钟。《书·益稷》:“笙鏞以间,鸟兽蹌蹌。” 孔颖达 疏:“吹笙繫鐘,更迭而作。” 孙星衍 注引 郑玄 曰:“东方之乐谓之笙。笙,生也,东方生长之方,故名乐为笙也。西方之乐谓之庸。庸,功也,西方物熟有成功。亦谓之颂,颂亦是颂其成也。” 唐 魏徵 《五郊乐章·赤帝微音》:“博硕斯荐,笙鏞备举。” 明 吕天成 《齐东绝倒》第一出:“今日这旌善除凶,两阶干羽,六律笙鏞。” 清 侯方域 《拟上遣官致祭先师孔子阙里群臣谢表》:“风生 泗水 ,初传元运之笙鏞;神降 尼丘 ,永式遐心之金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笙镛"是中国古代文献中常见的礼乐合称,由两种传统乐器组成。从汉语词典角度解析,其释义可分为以下四层:

一、基本释义 "笙"指竹制管乐器,十三至十九根簧管组成,属八音中的"匏"类;"镛"为青铜铸造的大钟,属八音中的"金"类,二者合称代指雅乐演奏体系。《汉语大词典》明确指出:"笙镛,亦作笙庸,古乐器名。镛亦大钟,西方之乐谓之镛。"(来源:《汉语大词典》第8册)

二、历史沿革 该词最早见于《尚书·益稷》:"笙镛以间,鸟兽跄跄",描述舜帝时期礼乐教化场景。西周形成"笙镛合奏"制度,《周礼·春官》记载"镛师掌金奏之鼓,笙师掌教龡竽、笙、埙、籥"的职官分工(来源:《周礼注疏》卷二十三)。

三、文化内涵

  1. 礼制象征:《礼记·乐记》载"钟声铿,铿以立号","笙者,生也",体现天地化生万物的哲学观。
  2. 政治隐喻:《诗经·小雅》"笙磬同音"喻君臣和谐,《白虎通义》释"镛者,容也,天子之乐饰"(来源:《白虎通疏证·礼乐》)。
  3. 艺术特征:据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考证,笙镛合奏形成"金声玉振"的音响效果,奠定雅乐"中和"审美范式。

四、文献例证 历代典籍中存有38处"笙镛"用例,如《诗经·周颂·有瞽》"应田县鼓,鞉磬柷圉,既备乃奏,箫管备举"郑玄笺:"箫,编小竹管,如今卖饧者所吹也。管如篴,并而吹之。"(来源:《毛诗正义》卷十九)此处的"箫管"即包含笙属乐器。

网络扩展解释

“笙镛”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含义和用法:

一、基本含义

“笙镛”指古代两种乐器“笙”和“镛”的合称,常用来形容乐声悠扬动听,或比喻文笔、诗词等优美动人。发音为shēng yōng。


二、详细解释

  1. 乐器特性

    • 笙:管乐器,通过吹吸气流振动簧片发声,音色悠扬高亢,殷周时期已流行,常用于伴奏或合奏。
    • 镛:打击乐器(大钟),声音洪亮,用于奏乐时表示节拍。
  2. 文化象征

    • 笙象征东方之乐,代表“生长”;镛象征西方之乐,代表“成熟”或“功成”。两者合奏时,暗含阴阳调和、万物和谐之意。
  3. 文献出处

    • 最早见于《尚书·益稷》:“笙鏞以间,鸟兽蹌蹌”,描述礼乐交融的场景。唐代魏徵的诗句“博硕斯荐,笙鏞备举”也引用了这一意象。

三、使用场景


四、扩展知识

如需进一步了解文献原文或乐器形制,可参考《尚书·益稷》或古代礼乐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按检包亘北极圈嶒棱惩御痴伯子冲寒传递翠饼登程滴砾肚带兑音杜丽饭钵烦乱風言影語高跟儿鞋光阴如箭闺荜圭景沽名吊誉汗沟赫连刀横纹肌祸殃家第降颜屈体渐冉金精距户军差课学买椟眯齐男大须婚嫩草殴詈盘松疲厌佥议敲杀汽门侵伐清慧青袍御史请引勤务员区野上尉的女儿摄扬石方拭抹失人世事炎凉搜搅铜鞮未暇缊奥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