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繩索的意思、繩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繩索的解釋

[rope] 粗繩子

詳細解釋

(1).繩子。亦特指粗繩。《詩·小雅·何人斯》“及爾如貫” 漢 鄭玄 箋:“我與女俱為王臣,其相比次,如物之在繩索之貫也。”《漢書·西域傳上·烏秅國》:“ 縣度 者,石山也,谿谷不通,以繩索相引而度雲。” 宋 朱弁 《曲洧舊聞》卷十:“所見一大樹,鸛雀徑止其上……其下方有數人持鋸斧繩索将伐之者。” 浩然 《豔陽天》第一○二章:“那剛剛伸出蔓兒的秧子,互相搭在一起,像無數條繩索,一會兒套住了他的腳,一會兒又拴住了他的手。”

(2).比喻牽挂;束縛。 唐 寒山 《詩》之二四六:“欲知真出家,心淨無繩索。” 毛6*6*《論聯合政府》四:“就是為着解開套在人民身上的繩索,使人民獲得抗 日 、團結和民主的自由。”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繩索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繩索”是漢語中一個常見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一、基本定義

指由纖維(天然或人工)通過扭、編等工藝制成的粗長條狀物,主要用于連接、牽引或固定物體。其核心特點是拉伸強度高但無壓縮強度。

二、結構與材料

三、用途與功能

  1. 物理用途:
    • 古代:用于攀爬險地(如《漢書》載“以繩索相引而度”)、捆綁(如《三國演義》中捆呂布的情節)。
    • 現代:登山、航海、建築等領域的關鍵工具。
  2. 象征意義:
    • 束縛:如毛澤東提到“解開人民身上的繩索”;
    • 團結:比喻人與人之間的緊密聯繫(如成語“同舟共濟”的意象)。

四、文化延伸

在文學中常被賦予哲學意味,如寒山詩“心淨無繩索”表達超脫束縛的境界,而“懸索相引”則體現協作精神。


以上内容綜合了詞典釋義、曆史用例及文化内涵,如需更完整信息可查閱《漢典》《搜狗百科》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繩索

繩索是指用以捆綁、扣系、支撐等的繩子,常見于日常生活和工業生産中。它由“繩”和“索”兩個字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

“繩”字的部首是“纟”,它是和纖維有關的意義,表示絲線、線繩等。由于纟字旁的“纟”是三橫,所以“繩”字一共有9畫。而“索”字的部首是“缶”,它代表容器的意義。它由3個橫,2個撇,2個豎共計7畫。

來源

“繩”字源自古代漢字,是由“糹”和“乘”兩個字合并而成。而“糹”字的含義是絲繩,表示繩子的材料。而“乘”字含有扣系、捆綁的意思,表示繩子的功能。

繁體

在繁體字中,“繩”字的寫法保持不變。“索”字的寫法則是由兩個部分組成,上面是“舌”字,表示物體的延伸;下面是“彡”字,表示物體交叉的樣子。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繩”字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而“索”字在古代是将“缶”字部首寫成“彳”字,表示行走。因此,古代“索”字寫作“夂彳”,中間的“缶”字寫得更加明顯。

例句

他用繩索将木箱系在車上。

組詞

繩子、繩索、纜繩、細繩、粗繩等。

近義詞

繩子、纜繩、細繩、粗繩、繩纜等。

反義詞

斷繩、斷索。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