曶鼎的意思、曶鼎的詳細解釋
曶鼎的解釋
西周 中期青銅器。高二尺,圍四尺,深九寸,款足作牛首形。原器已亡,今僅存銘文四百零三字。記 周王 對 曶 的策命, 曶 與其他貴族進行奴隸交易和訴訟事。見 清 阮元 《積古齋鐘鼎彜器款識》卷四。
詞語分解
- 曶的解釋 曶 ū 古通“忽”(a.迅速:“曶如神。”b.忽略;忽視:“時人皆曶之。”c.極微小的數量單位)。 古同“旸”。 古劍名。 曶 ù 古通“笏”。 筆畫數:; 部首:曰; 筆順編號:
- 鼎的解釋 鼎 ǐ 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兩耳:銅鼎。鼎食(列鼎而食,指豪侈生活)。鼎镬。 鍋:鼎罐。鼎鍋。 古代視為立國的重器,是政權的象征:鼎彜。九鼎。定鼎。問鼎。鼎祚(******)。 象征三方并立、互相對峙
網絡擴展解釋
曶鼎(hū dǐng)是西周中期周恭王時代的一件青銅器,其名稱來源于制鼎人名“曶”(或記作“舀”,故又稱“舀鼎”)。以下為詳細解釋:
1.器物簡介
- 原器已遺失,現存銘文拓本,共24行,約403字(部分殘缺)。
- 形制:鼎高約2尺(約46厘米),圍4尺,深9寸,款足作牛首形。
- 銘文特征:以大篆書寫,風格茂密樸實、厚重凝練,是西周中葉青銅器銘文中的典範。
2.銘文内容
- 周王冊命:記載周王對曶的策命與賞賜,包括赤色蔽膝(赤巿)等禮器。
- 奴隸交易:曶與其他貴族以“匹馬束絲”交換五名奴隸,反映西周奴隸制經濟。
- 訴訟案件:曶與效父因奴隸交易糾紛訴至邢叔(西周司法官),最終以賠償金解決。
3.曆史價值
- 社會制度研究:銘文記錄了西周冊命禮制、奴隸交易細節及司法程式,是研究西周社會的重要史料。
- 書法價值:其銘文被視作大篆書法的經典,對後世金石學影響深遠。
4.别稱與考據
- 因制鼎人又名“舀”,故又稱“舀鼎”。
- 清代阮元《積古齋鐘鼎彜器款識》曾收錄此器銘文考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銘文細節或書法特征,可參考搜狗百科及高清碑帖分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曶鼎的意思
“曶鼎”的意思是指用火加熱鼎,使其中的鑄鐵器具變熱而燒開,以便進行熔鑄。這個詞來自于古代的鑄造工藝。
拆分部首和筆畫
“曶鼎”分為兩個部首:日和鼎。其中,“日”是第四個部首,表示太陽;“鼎”是第八個部首,表示古代的用來烹饪和祭祀的食物容器。筆畫方面,“曶鼎”一共有16畫。
來源和繁體
“曶鼎”一詞來源于《禮記·曲禮上》中的記載,“故夫曶鼎則祕室之財也,國家之大明也。” 這裡指的是熔鑄鼎器的意義和重要性。繁體字“曶鼎”的寫法和簡體相同,沒有區别。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根據古文字學的研究,古字形中的“曶鼎”由于演變、遷移的關系,寫法會略有不同,但整體上還是能夠保持和現代漢字相似的形态。
例句
1. 古代鑄鐵工匠為了制作優質的鼎,必須掌握曶鼎的技巧。
2. 他通過曶鼎,将銅熔化後鑄造成一把精美的古劍。
組詞
曶銅、曶爐、鑄鼎。
近義詞
熔煉、冶煉、熔化。
反義詞
熄火、熄滅、滅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