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曶鼎的意思、曶鼎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曶鼎的解釋

西周 中期青銅器。高二尺,圍四尺,深九寸,款足作牛首形。原器已亡,今僅存銘文四百零三字。記 周王 對 曶 的策命, 曶 與其他貴族進行奴隸交易和訴訟事。見 清 阮元 《積古齋鐘鼎彜器款識》卷四。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曶鼎的漢語詞典釋義

曶鼎(hū dǐng)是西周中期的一件重要青銅器,其名稱由器物上的銘文“曶”字而來。該鼎具有雙重含義:

  1. 器物名稱

    “曶”為器物所有者之名,故稱“曶鼎”。鼎為古代三足兩耳的青銅炊器或禮器,象征權力與等級。曶鼎形制厚重,紋飾典型,屬西周青銅器代表。其銘文共24行、380餘字,記載了西周司法制度與土地交易,是研究西周社會的一手史料。

  2. 文字學意義

    “曶”字在《說文解字》中未單獨收錄,但金文中的“曶”通“忽”,表急速或疏忽之意。銘文内容印證了此字在西周時期的實際使用,為漢字演變提供了實證。例如,銘文“曶受茲五夫”中的“曶”即為人名。

學術價值

曶鼎銘文詳細記錄了西周時期的土地糾紛與法律裁決(如“寇禾案”),反映了當時物權觀念與司法程式。其内容可與《周禮》等文獻互證,是漢語史、法制史研究的關鍵材料。原件已佚,但拓本保存于清代學者阮元《積古齋鐘鼎彜器款識》等著作中。

參考文獻

(注:因曶鼎原件不存,學術引用以權威金文著錄書籍為準。)

網絡擴展解釋

曶鼎(hū dǐng)是西周中期周恭王時代的一件青銅器,其名稱來源于制鼎人名“曶”(或記作“舀”,故又稱“舀鼎”)。以下為詳細解釋:

1.器物簡介

2.銘文内容

3.曆史價值

4.别稱與考據

如需進一步了解銘文細節或書法特征,可參考搜狗百科及高清碑帖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

安劄倍貸冰絲禀奏侈衒創造力逴行刺釘大煙東觀之殃敦龐帆腳肺痨豐城劍更夫鹳鵝桂戚顧券毫眉橫縱徽睇會獵慧泉穢仙魂飛膽喪火王護助奸讒簡格講若畫一極覽刳剝糧料院煉思靈化廪庾六驘龍珠卵脬彌久迷走神經排拒平收晴昊起墖喪帻上下一心山彎沈博絕麗設事十年生聚,十年教訓食租衣稅霜府台傅它門攤錢天崄外族文書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