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語。猶正果。佛教修行所達到的圓滿境界。《楞嚴經》卷一:“佛告 阿難 :世間一切諸修學人,現前雖成九次第定,不得漏盡成阿羅漢,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是故汝今雖得多聞,不成聖果。”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譯經下·昙無竭》:“ 天竺 禪師 佛馱多羅 ,此雲 覺救 ,彼方鹹雲已證聖果。”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縛喝國》:“雖證聖果,終無神變,蓋亦千計,不樹封記。”
“聖果”是一個佛教術語,主要含義指修行者通過佛法修持所達到的圓滿境界,即“正果”。以下是詳細解釋:
在佛教中,“聖果”指修行者斷除煩惱、證悟真理後獲得的最終成就,标志着脫離生死輪回的圓滿狀态。例如《楞嚴經》提到:“雖得多聞,不成聖果”,強調僅憑知識積累無法證得此境界。
阿羅漢果
指聲聞乘(小乘)修行者通過四向四果的修持,最終證得阿羅漢的果位,達到無漏智慧和解脫生死。
見道位以上果位
大乘佛教中,聖果涵蓋菩薩道的修證層次,如初地菩薩以上的境界,強調通過聖道修行實現覺悟差異。
部分資料提到“聖果”可能指某種蔬菜品種,但此說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如需進一步了解佛教修證體系,可參考《楞嚴經》《大般若經》等經典原文。
《聖果》一詞指的是一種具有特殊意義的果實。這種果實被認為是神聖的、具有神奇功效的,常常被用于宗教、神話等領域,象征着智慧、祝福或啟示。
《聖果》一詞的拆分部首為“禾”和“果”,其中“禾”是指康熙字典中的“禾字頭”,表示與禾谷作物有關的事物。
《聖果》一詞的總筆畫數為12畫。
《聖果》這個詞的來源較為模糊,可能起源于古代宗教故事、神話傳說或文學作品。繁體字中,聖果的“果”字通常寫作「果」。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些變化,而《聖果》的古代寫法是-尚果-
1. 他找到了傳說中的聖果,希望能夠獲得智慧和啟示。
2. 這個聖果被視為神的恩賜,能帶來祝福和幸運。
1. 神聖、果實
2. 聖潔、聖殿
3. 神秘、智慧
神果、聖果實
凡果、俗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