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安居而無為。《莊子·天運》:“然則人固有屍居而龍見,雷聲而淵默,發動如天地者乎?” 成玄英 疏:“言至人其處也若死屍之安居。” 晉 葛洪 《抱樸子·博喻》:“是以君子恭己,不恤乎莫與;至人屍居,心遺乎毀譽。”《新五代史·一行傳·張薦明》:“道也者,妙萬物而為言,得其極者,屍居袵席之間可以治天下也。”
(2).指居位而不盡職。 宋 歐陽修 《送韓子華》詩:“諫垣屍居職業廢,朝事汲汲勞精神。” 清 包世臣 《<東海記>傳奇叙》:“然亦安知其非逆料屍居者之聽必不聰,而不忍以純白之身,見辱伍伯,為此自承耶!”
(3).見“ 屍居餘氣 ”。
“屍居”是一個漢語成語,具有以下兩層核心含義及擴展解釋:
安居而無為
指人看似如屍體般靜止不動,實則蘊含深沉的智慧或力量。這一含義源自《莊子·天運》,形容至人雖表面靜默如屍,卻能如龍顯現般洞察萬物,動靜之間契合天地規律。例如道家思想中的“無為而治”,強調内在修為而非外在行動。
居位而不盡職
多用于批評官員或身居要職者空占職位卻不履行職責,類似“屍位素餐”。北宋歐陽修在《送韓子華》中以“諫垣屍居職業廢”諷刺谏官失職。
“屍居”通過“屍體般靜止”的意象,既表達深藏不露的哲思,也暗含對失職行為的諷刺,需結合語境理解其褒貶傾向。
屍居一詞指的是屍體居住,在廣義上是指屍體被埋葬後長時間不腐爛而停留在土壤中,從而形成一種不斷吸收養分的狀态。
屍居的拆分部首為“屍”,總筆畫數為8劃。
屍居一詞最早見于《戰國策·齊策一》:“屍居而問曰。”意為躺在棺材中并提問。
屍居的繁體字為「屍居」。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屍居在古漢字中的寫法為「屍居」。視覺呈現的形态與現代稍有差異。
他的祖先埋葬在這片土地上已有幾百年了,屍居地下。
屍居無用(形容長時間不動的人)。
屍體滞留。
安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