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方徼的意思、方徼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方徼的解釋

邊塞;邊防地區。《後漢書·南蠻傳贊》:“百蠻蠢居,仞彼方徼……往化既孚,改襟輸寳。” 五代 馬缟 《中華古今注·方徼》:“徼者繞也,所以繞遮蠻夷使不得侵入中國也。方者方面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方徼”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曆史文獻中有明确記載。以下為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方徼(拼音:fāng jiǎo)指邊塞或邊防地區,主要用于描述古代中國與其他民族接壤的軍事防禦區域,強調地理方位的劃分和邊界防護功能。


二、詞源與文獻依據

  1. 曆史典籍

    • 首次見于《後漢書·南蠻傳贊》:“百蠻蠢居,仞彼方徼……往化既孚,改襟輸寳。”,說明漢代已用此詞描述邊疆地區。
    • 五代馬缟在《中華古今注·方徼》中進一步解釋:“徼者繞也,所以繞遮蠻夷使不得侵入中國也。方者方面也。”,強調其作為軍事屏障的功能。
  2. 構詞解析

    • “方”指方向或方位,劃分地域範圍;
    • “徼”通“邊界”,源自“繞遮蠻夷”的防禦概念。

三、使用場景


四、補充說明

部分非權威來源(如)提到該詞有“品行端正”的引申義,但此解釋缺乏其他文獻佐證,可能與原意混淆,需謹慎參考。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後漢書》《中華古今注》等原始文獻,或參考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查字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方徼(fāng jiǎo)這個詞的意思: 方徼是一個古代漢字,意為坐标的标尺或方位的測度。它可以用來測量和确定方向,一般用于軍事和地理上的導航。在現代漢語中,方徼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的行為有規劃、有目的地進行。 拆分部首和筆畫: 方徼的第一個部首是“方”(ㄈㄤ),第二個部首是“徼”(ㄐㄧㄠˋ)。它總共有10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方徼最早出現在古代典籍《周禮·軍器制》中。在繁體中,方徼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方徼”。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中國,方徼的寫法略有不同。它的上部分寫作“尚”,下部分寫作“豕”,整個字形更加繁複。 例句: 1. 他用方徼測量出了行軍的路線。 2. 這份地圖上标有方徼,方便我們辨别方向。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方位、方向、測量、标尺 近義詞:定向、導航、取向、方向感 反義詞:迷失、喪失方向、無目标、漫無目的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