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謹慎思慮。《禮記·表記》:“故君使其臣,得志則慎慮而從之。” 孔穎達 疏:“宜謹慎思慮從君之命而行之,必使成功也。”
“慎慮”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shèn lǜ,由“慎”(謹慎)和“慮”(思考)組合而成,意為謹慎地思考或謀劃。以下是詳細解釋:
“慎慮”指在行動或決策前進行周密的思慮,避免因草率導緻錯誤。例如《禮記·表記》中提到:“故君使其臣,得志則慎慮而從之”,強調臣子需謹慎思考後再執行君命。
通過綜合古典文獻和現代用法可知,“慎慮”強調的是一種理性、審慎的思維方式,適用于需規避風險的情境。如需進一步了解典籍原文,可參考《禮記》相關篇章。
慎慮是一個成語,意思是謹慎思考、深思熟慮。它強調在做決策或采取行動之前要認真考慮,并避免草率行事。慎慮常常用來表達對一個問題或情況進行全面思考和評估的必要性。
慎慮的拆分部首是心和言。心是指心腸、心思,而言則與言語、表達有關。慎慮的筆畫數為14。
《慎慮》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禮記·王制》中,有“不慎慮不慮言則無怨”的記載。在繁體字中,慎慮保持不變。
在古代,慎慮的寫法略有不同。慎的左邊部分常常寫作“敕”,表示尊重和恭敬;慮的上部寫作“虍”,表示嚴肅和謹慎。這種古代的寫法強調了對待問題的謹慎态度和審慎思考的重要性。
他在做決定之前總是會經過深思熟慮,因為他知道慎慮是避免錯誤的重要一環。
謹慎、慎重、考慮、思索。
謹慎、慎重、周到。
輕率、魯莽、草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