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蛇含石的意思、蛇含石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蛇含石的解释

亦省作“ 蛇含 ”。即蛇黄。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金石四·蛇黄》:“蛇黄生腹中,正如牛黄之意。世人因其难得,遂以蛇含石代之,以其同出於蛇故尔……蛇含自是一种石,云蛇入蛰时,含土一块,起蛰时化作黄石,不稽之言也。”参见“ 蛇黄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蛇含石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多重文化意涵的名词,主要可从以下三个维度理解:

一、矿物学定义

指天然形成的褐铁矿结核,属氧化物类矿物。其形态多呈卵圆形或不规则块状,表面黄褐色至深棕色,核心常带黄色(黄铁矿残留),质地坚硬但易碎。该名称源于其结核形态似蛇口含物,且表面具蛇纹状斑纹。在矿物分类中,它与“禹余粮”为同类矿物,主含三氧化二铁(Fe₂O₃)。

二、中医药用释义

传统本草学将其列为矿物药材,最早载于《本草纲目·石部》,李时珍释其名:“蛇黄,蛇腹中得之,圆重如锡,黄黑青杂色。” 其性味甘寒,归心、肝经,传统认为具安神镇惊、止血定痛之效,多用于心悸癫狂、肠风血痢等症。现代《中华本草》及《中药大辞典》均收录其炮制方法与临床应用。

三、民间文化象征

在民俗传说中,蛇含石被赋予灵异色彩。古人视其为蛇类修炼所结内丹,或巨蛇口衔之宝,认为可驱邪避毒。福建、台湾等地曾有将蛇含石佩戴作护身符的习俗,亦用于镇宅风水。此类传说虽无科学依据,但反映了先民对自然矿物的图腾化想象。


参考资料

  1. 地质出版社《矿物与宝石辞典》(2018)褐铁矿条目
  2. 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十·石部·蛇黄
  3. 刘兆元《中国民间信仰丛书·物灵篇》(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

网络扩展解释

关于“蛇含石”的详细解释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本定义与别名

蛇含石是一种矿物,主要成分为褐铁矿的结核,又称“蛇黄”。古人误认为它是蛇腹中的产物或蛇蛰伏时口含之物,因而得名。

二、矿物学特征

  1. 性状
    外形呈类圆球形或不规则形,表面粗糙,颜色为褐黄色或褐色,断面可见放射状或同心环层纹,外层为褐铁矿(褐色),内层可能保留黄铁矿的金属光泽。
  2. 化学成分
    外层为含水的三氧化二铁(褐铁矿),内层可能含硫化铁(黄铁矿),常夹杂砂石、黏土等杂质。

三、药用价值

  1. 性味归经
    味甘、性寒,归心包经和肝经。
  2. 功效与主治
    中医用以安神镇惊、止血定痛,主治心悸惊痫、胃痛、肠风血痢、痈疮肿毒等症。
  3. 炮制方法
    需洗净后砸碎,古法记载需“烧赤醋淬,研末使用”(《日华子本草》)。

四、文化释义

在成语中,“蛇含石”比喻表面温和、内心阴险的性情。但此含义较少见于传统文献,更多为现代引申义。

附注

蛇含石与“蛇黄”常被混用,但明代李时珍指出两者实为不同矿物,仅因来源相似而被替代使用。需注意药材真伪鉴别,避免混淆。

以上信息综合自矿物学、药学及古籍记载,如需进一步了解炮制细节或临床应用,可参考《本草纲目》等中医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爱憎安驱暗示背德长天程气齿错吃乾饭传庚楚市腠理当康奠位地漏阨巷疯癫识倒风寒分途高风戈什公相鬼头鬼脑郭子仪好怀胡拨糊突桶见功交夺胶续几簟戒晨鼓荆室期年急须剧权局囿开襆科差髡缁丽轨陵持悯惜肉称柔合辱仕散板三兵色丝虀臼生产基金沈燃试剑思理宿士叹愤推奉微眚文倒问询晓晦窙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