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端月旦的意思、舌端月旦的詳細解釋
舌端月旦的解釋
口頭品評人物。 宋 葉廷珪 《海錄碎事·人事下》:“舌端月旦,皮裡陽秋。”參見“ 月旦 ”。
詞語分解
- 舌端的解釋 .舌尖,舌頭。《韓詩外傳》卷七:“君子避三端:避文士之筆端,避武士之鋒端,避辯士之舌端。”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書記》:“辭者,舌端之文,通己於人。” 清 李漁 《閑情偶寄·詞曲上·詞采
- 月旦的解釋 .指舊曆每月初一。《史記·龜策列傳》:“常以月旦拔龜,先以清水澡之,以卵祓之,乃持龜而遂之,若常以為祖。” 張守節 正義:“以常月朝清水洗之,以鷄卵摩而祝之。” 三國 魏 曹操 《遺令》:“吾婢妾
網絡擴展解釋
“舌端月旦”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釋義
- 字面含義:指在口頭交談中議論、品評他人。
- 深層含義:形容習慣性地在談話中對他人進行褒貶評價,帶有一定的議論性質。
2.出處
- 源自宋代葉廷圭《海錄碎事·人事》:“舌端月旦,皮裡陽秋。”。
- 其中“月旦”原指東漢許劭兄弟每月初一品評人物的典故(即“汝南月旦評”),後引申為對人物的口頭評議。
3.結構與用法
- 結構:偏正式成語,由“舌端”(口頭)和“月旦”(品評)組成。
- 語法功能:多用于書面語,作賓語或定語(如“慣于舌端月旦”)。
4.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月旦春秋(側重書面評議)。
- 反義詞:深文奧義、隱晦曲折(指含蓄不直接評價)。
5.例句
- 他常在舌端月旦,議論同事的得失。
- 古人雲“舌端月旦”,可見口頭評議之風自古有之。
補充說明:
- 使用場景:多含中性或略帶貶義,需根據語境判斷是否暗含“背後議論”的負面色彩。
- 關聯成語:“皮裡陽秋”(表面不作評論,内心自有褒貶)常與之對舉使用。
如需更深入的典故解析,可參考宋代文獻《海錄碎事》。
網絡擴展解釋二
《舌端月旦》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
《舌端月旦》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形容辭章流利、口才出衆或能言善辯。它由“舌”、“端”、“月”、“旦”四個字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舌(辵部首,4畫)
端(立刀旁部首,11畫)
月(月字旁部首,4畫)
旦(日字旁部首,5畫)
《舌端月旦》這個成語來源于古代《楚辭·東京行》:“舌端月旦,說辭繁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意思是說好語言才能使文詞繁蕪而不亂;及時補救失誤,是為不晚。
繁體
繁體字寫法為「舌端月旦」。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的字形寫作「舌端月旦」,與現代寫法一緻。
例句
1. 他的辯才如此出衆,簡直是個舌端月旦的人。
2. 她運用辭章之功,舌端月旦地回答了所有問題。
組詞
組詞可以根據具體語境進行衍生,如:舌戰群儒、辭章滿紙、言辭犀利等。
近義詞
近義詞可以有:辭章雲集、口若懸河等。
反義詞
反義詞可以有:口吃結巴、語塞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