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端月旦的意思、舌端月旦的详细解释
舌端月旦的解释
口头品评人物。 宋 叶廷珪 《海录碎事·人事下》:“舌端月旦,皮里阳秋。”参见“ 月旦 ”。
词语分解
- 舌端的解释 .舌尖,舌头。《韩诗外传》卷七:“君子避三端:避文士之笔端,避武士之锋端,避辩士之舌端。”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辞者,舌端之文,通己於人。”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词采
- 月旦的解释 .指旧历每月初一。《史记·龟策列传》:“常以月旦拔龟,先以清水澡之,以卵祓之,乃持龟而遂之,若常以为祖。” 张守节 正义:“以常月朝清水洗之,以鷄卵摩而祝之。” 三国 魏 曹操 《遗令》:“吾婢妾
网络扩展解释
“舌端月旦”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1.释义
- 字面含义:指在口头交谈中议论、品评他人。
- 深层含义:形容习惯性地在谈话中对他人进行褒贬评价,带有一定的议论性质。
2.出处
- 源自宋代叶廷圭《海录碎事·人事》:“舌端月旦,皮里阳秋。”。
- 其中“月旦”原指东汉许劭兄弟每月初一品评人物的典故(即“汝南月旦评”),后引申为对人物的口头评议。
3.结构与用法
- 结构:偏正式成语,由“舌端”(口头)和“月旦”(品评)组成。
- 语法功能:多用于书面语,作宾语或定语(如“惯于舌端月旦”)。
4.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月旦春秋(侧重书面评议)。
- 反义词:深文奥义、隐晦曲折(指含蓄不直接评价)。
5.例句
- 他常在舌端月旦,议论同事的得失。
- 古人云“舌端月旦”,可见口头评议之风自古有之。
补充说明:
- 使用场景:多含中性或略带贬义,需根据语境判断是否暗含“背后议论”的负面色彩。
- 关联成语:“皮里阳秋”(表面不作评论,内心自有褒贬)常与之对举使用。
如需更深入的典故解析,可参考宋代文献《海录碎事》。
网络扩展解释二
《舌端月旦》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
《舌端月旦》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形容辞章流利、口才出众或能言善辩。它由“舌”、“端”、“月”、“旦”四个字组成。
拆分部首和笔画如下:
舌(辵部首,4画)
端(立刀旁部首,11画)
月(月字旁部首,4画)
旦(日字旁部首,5画)
《舌端月旦》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楚辞·东京行》:“舌端月旦,说辞繁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意思是说好语言才能使文词繁芜而不乱;及时补救失误,是为不晚。
繁体
繁体字写法为「舌端月旦」。
古时候汉字写法
古时候的字形写作「舌端月旦」,与现代写法一致。
例句
1. 他的辩才如此出众,简直是个舌端月旦的人。
2. 她运用辞章之功,舌端月旦地回答了所有问题。
组词
组词可以根据具体语境进行衍生,如:舌战群儒、辞章满纸、言辞犀利等。
近义词
近义词可以有:辞章云集、口若悬河等。
反义词
反义词可以有:口吃结巴、语塞等。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