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绍兴戏的意思、绍兴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绍兴戏的解释

(1).即越剧。旧称的笃班、小歌班或绍兴文戏。流行于 浙江 、 上海 及 江苏 、 江西 、 安徽 等地。

(2).辛亥革命前后用为绍剧之俗称。参见“ 绍剧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绍兴戏,是汉语中对越剧这一中国重要戏曲剧种的旧称或别称,尤其强调其发源地和文化渊源。以下从汉语词典释义角度详细解释:


一、核心释义

绍兴戏

指发源于中国浙江省绍兴地区(核心区域为嵊县,今嵊州市)的地方戏曲剧种,现通称越剧。其特点是以绍兴方言为基础唱腔,融合抒情性表演、细腻唱功和写意化舞台风格,主要流行于江浙沪地区,是中国第二大剧种。


二、历史渊源与名称演变

  1. 起源背景

    越剧诞生于清末民初(约1906年),由绍兴嵊县一带的民间说唱艺术“落地唱书”发展而成。初期形式简单,俗称“小歌班”或“的笃班”(因伴奏乐器以笃板、尺板为主)。

  2. 地域关联

    “绍兴戏”之名直接源于其发源地——绍兴府嵊县(今属绍兴市代管),早期戏班多以绍兴籍艺人为主,演出内容亦多取材于绍兴民间故事和方言俗语,故被观众称为“绍兴文戏”或简称“绍兴戏”。

  3. 正式定名

    20世纪30年代后期,随着戏班进入上海演出并吸收京剧、话剧等艺术形式,剧种逐渐成熟。1938年后,为区别于其他绍兴地区戏曲(如绍剧),正式采用“越剧”名称(“越”为绍兴古属越国之地),但“绍兴戏”作为旧称仍被沿用。


三、艺术特征


四、文化地位

越剧(绍兴戏)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江南文化的典型代表。其名称演变(从“绍兴戏”到“越剧”)反映了剧种从地方小戏到全国性大剧种的发展历程,也体现了地域文化对戏曲艺术形态的深刻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符合权威性要求):

  1.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越剧条目
  2. 《中国戏曲志·浙江卷》编纂委员会. 浙江戏曲发展史概述
  3. 嵊州市人民政府官网 - 越剧起源专题
  4. 上海越剧院艺术档案库 - 越剧艺术特征研究
  5. 浙江省文化厅.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越剧

如需进一步了解越剧流派、经典唱段或当代传承案例,可随时补充说明。

网络扩展解释

“绍兴戏”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语,具体解释需结合历史背景和语境:

一、作为越剧的旧称

  1. 起源与发展
    绍兴戏最初指代“越剧”,起源于浙江绍兴嵊县(今嵊州市),早期称为“的笃班”“小歌班”或“绍兴文戏”。1922年,因上海大世界已有绍剧演出,为避免混淆,正式定名“绍兴文戏”,后简化为“绍兴戏”。1938年后逐渐改称“越剧”,取古越国之意。

  2. 艺术特色
    越剧以嵊州方言为基础,唱腔柔美,擅长演绎文戏,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经典剧目。其表演风格细腻传神,注重情感表达,因此“绍兴戏”也被引申为形容细腻演技的成语。

  3. 流行区域
    主要流行于浙江、上海及江苏、江西、安徽等地。


二、作为绍剧的俗称

在辛亥革命前后,“绍兴戏”也曾指代“绍剧”(绍兴大班),这是一种以高亢唱腔和武戏为特色的地方剧种,代表剧目如《斩经堂》。绍剧与越剧不同,其音乐风格粗犷豪放,多用“三五七”“二凡”等唱调。


三、使用注意

需根据语境区分具体含义: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剧种特点或历史演变,可参考权威戏曲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谙忆八络半旗不如志采桑子仓场惨戚朝旭愁眉苦脸村老老错盘打卡打麻将大平原雕胡饭恶鬼防门藩维封石凫子干啼湿哭箇能丱髻奬育健傄假厮儿屐屩酒母局勇科断客贾诓吓老油子两制礼兵林蔼冒花猛增明志闹吖吖宁俗炮龙烹凤剽剠奇卓弱弓少壮深不可测生公石伸剖双鹿庶威酸士贪庸跳房子体育外活违旷武巡捕小试蟹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