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載有皇帝命令的文書。 唐 白居易 《杜陵叟》詩:“昨日裡胥方到門,手持勑牒榜鄉村。” 宋 曾鞏 《明州謝到任表》:“臣于去年十二月,于 江寧府 準 福州 公文送到勑牒一道,就差臣權知 明州 。” 宋 洪邁 《夷堅甲志·邵南神術》:“ 郭 怒,取勑牒示之。”
勑牒是中國古代特有的官方文書形式,由"勑"與"牒"二字複合構成。從文字學角度解析:"勑"為"敕"的異體字,《說文解字》釋作"誡也",本義指帝王诏命;"牒"指簡劄文書,《廣韻》注為"書版曰牒",特指官方頒發的憑證文件。
在曆史文獻中,勑牒特指唐宋時期由中書省起草、皇帝籤發的任官憑證。《宋史·職官志》記載:"凡除授之制,中書省拟奏,得旨則給勑牒",其形制為绫錦裝裱,钤蓋尚書吏部告身之印。這類文書主要用于三品以下官員的職務任命,與五品以上官員使用的"制書"形成等級差異。
現存實物可見于敦煌文書P.3722號《唐天複二年勑牒》,内容包含除官事由、職銜授予及籤署機構等信息。其行文格式遵循"門下:……主者施行"的固定程式,結尾注明年月日及中書令、侍郎等聯署官員姓名,印證了《唐六典》所載的文書制度。
“勑牒”是古代中國的一種官方文書,具體解釋如下:
勑牒(拼音:chì dié)指載有皇帝命令的文書,主要用于傳達君主诏令或行政指令。其中:
“勑牒”與“敕牒”通用,後者更常見于現代文獻。類似文書還包括“聖旨”“诏書”等,但“勑牒”更側重具體行政指令的傳達。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文書制度,可查閱《唐六典》《宋史》等典籍。
标冠參綜辰地逞妍鬥色楚鄉楚玉丹鷄倒挫對唱蕃熾房術房行反物質贲露溉濟挂勁閨窗闳曠換熱器活變禍鄉肩峰基幹濈濈幾幾乎酒敵厥陰軍帽款案揆構聯播力可拔山利子蔑然鳴謙配兵起綱青蘿親親熱熱乞遺儒閨乳漆瑟踧上農神魂飛越市井小人屎棋矢願貪生怕死桃李蹊天牛蝭母通神望外尾擊五鼎萬鐘巫娥梧鼠之技無戲霞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