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召棠的意思、召棠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召棠的解释

《诗·召南·甘棠序》:“《甘棠》,美 召伯 也。 召伯 之教,明於南国。” 孔颖达 疏、 朱熹 集传并谓 召伯 巡行南土,布 文王 之政,曾舍于甘棠之下,因爱结于民心,故人爱其树,而不忍伤。后世因以“召棠”为颂扬官吏政绩的典实。《艺文类聚》卷七七引 南朝 梁 刘孝绰 《栖隐寺碑铭》:“ 召 棠且思, 羊 碑犹泣。”《蕙风词话续编》卷一引 金 李用章 《大常引·同知崔仲明生日》词:“ 太行 千里政声扬,问何处,是黄堂,遗爱几时忘!试听取,人歌《召棠》。” 清 赵翼 《青山庄歌》:“令孙继起为方伯,分 陕 曾栽 召伯 棠。” 清 赵翼 《瓯北诗话·诗人佳句二》引 燕人谒 《韩魏公相州祠堂记》诗:“有客能吟丞相柏,无人敢伐 召公 棠。”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召棠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典故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古代贤吏施行仁政的遗爱,常用来称颂官员的惠民德政或遗留的惠泽。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基本释义

召棠(Shào táng)指代周代召伯在棠树下听讼决狱、施行仁政的故事,引申为清官良吏遗留的德政或百姓感念的仁爱之举。该词承载着对廉洁奉公、体恤民情的治理者的赞誉。

二、典故溯源

典故源自《诗经·召南·甘棠》:

“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

(释义:茂盛的棠梨树啊,莫剪枝叶莫砍伐,因它是召伯曾居住的地方。)

据《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西周政治家召公奭(召伯)巡行南国时,为不扰民,常于甘棠树下搭草棚处理政务、听讼断案。他执法公正、体恤民瘼,百姓感念其德政,连他歇息过的棠树也加以保护,并作《甘棠》诗纪念。后世遂以“召棠”“棠荫”象征仁政遗风。

三、引申义与用法

  1. 喻指德政遗爱

    如清代赵翼诗句:“千秋蔽芾胜甘棠”,即以“甘棠”喻指官员的惠民政策被长久铭记。

  2. 借代良吏或治理典范

    如“召棠遗泽”形容官员离任后仍被百姓怀念。

  3. 象征公正廉明的治理精神

    古代州县常植棠树于公堂旁,以示效法召伯(如河南陕州“召公祠”古棠树遗址)。

四、权威文献佐证

  1. 《汉语大词典》:

    “召棠,周召公奭巡行南国,在棠树下听讼断案。后人思其德政,因作《甘棠》诗。后以‘召棠’为颂扬官吏政绩的典实。”

    (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第2卷)

  2. 《辞源》:

    “召棠,喻惠政及人,遗爱在民。”

    (来源:商务印书馆《辞源》修订版)

  3. 《诗经注析》:

    “《甘棠》一诗,乃百姓因物寄情,睹树思人,足见召伯之政深得民心。”

    (来源:中华书局《诗经注析》,程俊英注)

五、文化影响

“召棠”作为中华德治文化的符号,常见于传统衙署题额(如“棠荫”“甘棠遗爱”),亦被用于地名(如河南陕州区“甘棠路”)、碑刻(如清代台湾府“甘棠遗爱碑”),彰显对仁政思想的传承。


参考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

“召棠”是一个源自《诗经》的典故,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解释,需结合权威文献辨析:

一、核心典故来源 “召棠”出自《诗经·召南·甘棠序》,记载召伯(周文王之子)巡行南方时,曾在甘棠树下处理政务,因其施政仁德,百姓爱屋及乌,连他停留过的棠树都不忍砍伐。后世以此典故比喻:

  1. 颂扬官吏的德政(主流释义)
  2. 代指值得纪念的政绩遗迹

二、存在争议的释义 部分现代词典(如)将其解释为“人才被埋没”,这与传统文献存在差异。这种释义可能是对成语的误读或引申,建议优先采用《诗经》原典及历代注疏的释义。

三、使用注意事项 • 文学作品中多用于称颂官员政绩(如南朝刘孝绰碑铭中的用例) • 作为姓名用字时,取「棠」的植物意象,寓意温和吉祥 • 查证古籍时应回归《诗经》原典及汉唐注疏体系

建议在具体语境中优先采用《诗经》典故的原始含义,若涉及现代引申义需标注说明。

别人正在浏览...

阿紫白晕被肘本情比像踣地呼天布覆财产权柴米油盐酱醋茶産舍吹筒颠斤播两遁入空门防城港市飞凫舃分统感情官纲洸潒古调果膳还即昏昏噩噩建礼交分酵素甲紫结仇解骑警道井井有绪晶体晋鼓金棺蠲弃钜迹量杯敛去履凫祃禂妙华谋量谋篇曩代闹风潮盘还盘拿平殄七一桑钱讪让诗材衰疲水晶包水线四起太老爷武装带闲厠宪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