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召南·甘棠序》:“《甘棠》,美 召伯 也。 召伯 之教,明於南国。” 孔颖达 疏、 朱熹 集传并谓 召伯 巡行南土,布 文王 之政,曾舍于甘棠之下,因爱结于民心,故人爱其树,而不忍伤。后世因以“召棠”为颂扬官吏政绩的典实。《艺文类聚》卷七七引 南朝 梁 刘孝绰 《栖隐寺碑铭》:“ 召 棠且思, 羊 碑犹泣。”《蕙风词话续编》卷一引 金 李用章 《大常引·同知崔仲明生日》词:“ 太行 千里政声扬,问何处,是黄堂,遗爱几时忘!试听取,人歌《召棠》。” 清 赵翼 《青山庄歌》:“令孙继起为方伯,分 陕 曾栽 召伯 棠。” 清 赵翼 《瓯北诗话·诗人佳句二》引 燕人谒 《韩魏公相州祠堂记》诗:“有客能吟丞相柏,无人敢伐 召公 棠。”
“召棠”是一个源自《诗经》的典故,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解释,需结合权威文献辨析:
一、核心典故来源 “召棠”出自《诗经·召南·甘棠序》,记载召伯(周文王之子)巡行南方时,曾在甘棠树下处理政务,因其施政仁德,百姓爱屋及乌,连他停留过的棠树都不忍砍伐。后世以此典故比喻:
二、存在争议的释义 部分现代词典(如)将其解释为“人才被埋没”,这与传统文献存在差异。这种释义可能是对成语的误读或引申,建议优先采用《诗经》原典及历代注疏的释义。
三、使用注意事项 • 文学作品中多用于称颂官员政绩(如南朝刘孝绰碑铭中的用例) • 作为姓名用字时,取「棠」的植物意象,寓意温和吉祥 • 查证古籍时应回归《诗经》原典及汉唐注疏体系
建议在具体语境中优先采用《诗经》典故的原始含义,若涉及现代引申义需标注说明。
召棠是一个中文词语,代表着召唤春天回来。它通常用来形容人们期望春天的到来,希望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
召棠的部首是⺳(木字旁),由两个部首组成:召(口字旁)和棠(木字旁,包含部首⺴)。
召的笔画数是5,棠的笔画数是11。
召棠最早出现在《楚辞·九章·离骚》中,被视为美好寓意的象征。在这篇古代文学作品中,诗人屈原通过描述自然景观和传达自己的思念之情,运用了召棠这个词语表达对春天的向往和期盼。
召棠的繁体字为「召棠」,与简体字相同。
在古代,召棠的写法和今天大体相同,但可能存在些许变化。然而,这些古代写法已经很少使用了,现代汉字写法已经成为主流。
1. 春日的脚步渐近,人们为了更好地迎接春天,纷纷祈愿召棠。
2. 风带着阳光的气息,召唤着大地的棠梨盛放。
- 唤醒:唤醒春天的到来。
- 期盼:期盼着召棠的到来。
- 心旌摇曳:心境犹如一棵棠树在风中摇曳。
近义词:召春、召唤春天、呼唤春天。
反义词:送秋、告别春天。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