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打聽消息。 清 趙烈文 《能靜居日記·同治六年》:“申刻風微,舟復行,到 七濠口 泊。遣奴子上岸探信。”
(2).情報。 清 黃輔辰 《戴經堂日鈔·六月廿七日》:“ 寬夫 親家來談,又送來省中探信。”
“探信”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打聽消息
指主動探查、詢問或獲取信息的行為。例如清代趙烈文在《能靜居日記》中記載:“遣奴子上岸探信”(),即派人上岸打聽情況。該用法常見于曆史文獻,多用于描述軍事、日常中的信息搜集。
情報
除動作外,也指通過探查獲得的具體信息本身。如清代黃輔辰在《戴經堂日鈔》中提到“送來省中探信”,此處“探信”即指傳遞的情報内容()。
二、詞源與使用場景
參考例句
“探信”兼具動态(打聽)與靜态(情報)雙重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具體理解。
探信,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手部和言部。手部又稱為提手,表示“手”的意思;言部表示“言語”的意思。通過這兩個部首搭配在一起,形成了探信這個詞語的意思。
在拆分部首和筆畫方面,手部的拆分部首是扌,它是手部的左右分開的樣子;而言部的拆分部首是言,是嘴巴和舌頭的樣子。探信由于是一個兩個部首組成的漢字,所以它的拆分筆畫為6畫。
關于探信一詞的來源,有兩種不同的解釋。一種解釋是源自于古代傳統文化中的信件傳遞方式。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民間常用探親信、書信等方式傳遞消息,探信即指代那些傳遞消息、信函等的行為。另一種解釋是指探索和求證真相的行為,即通過一系列的調查和了解來确立事實真相。
在繁體字中,探信的寫法與簡體字一緻。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存在一些變化。根據曆史文獻記載,早年的《說文解字》中将探信拆分為兩個部分,手部的部首為手,言部的部首為讠。而在後來的漢字字典中,手部的部首被改為扌,這也是目前常見的拆分方式。
以下是一些關于探信的例句:
1. 我今天要去探信朋友,看看他最近過得怎麼樣。
2. 他通過調查和調取證據來探信案件的真相。
3. 探信需要有敏銳的觀察力和深入的調查能力。
一些與探信相關的組詞包括:
1. 探親:指遠離家鄉的人親近家人,了解家人的狀況。
2. 探望:表示對親友的訪問,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态。
3. 探尋:指尋找、尋覓。
與探信近義詞包括:
1. 調查:指通過一系列的方法和手段來了解事物的真相。
2. 了解:表示通過觀察、詢問等方式獲得有關信息。
與探信反義詞包括:
1. 誤信:表示因為對信息判斷錯誤而引起的誤解。
2. 蒙混:表示故意隱瞞真相或混淆事實。
綜上所述,探信是一個由手部和言部組成的漢字詞語,意指傳遞消息、調查了解真相的行為。它的拆分部首和筆畫為扌和言,古時漢字寫法可能略有不同。探信也有一些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